[发明专利]诊断青光眼的标志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3643.3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7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崔蓓;贾洪真;洪博;邵维阳;田春雨;黄金峰;曹利群;王凤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预立生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36 | 代理人: | 高倩倩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诊断 青光眼 标志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诊断青光眼的标志物及其应用,相比于正常对照,PRPS1、LDB2、GSN在青光眼患者呈现显著性差异,同时对上述基因进行ROC分析,发现上述基因尤其是上述基因的组合用于青光眼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涉及诊断青光眼的标志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类以特征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渐进性丧失、视神经萎缩和视野丧失的视神经病变,是导致不可逆失明的最常见原因,全世界有八千多万人受其影响(Tham YC, et al. 2014. Global prevalence ofglaucoma and projections of glaucoma burden through 2040: 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 Ophthalmology 121,2081-2090.),是全世界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以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又可分为3类: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POAG己知的风险因素包括眼压升高、年龄、种族等(Liu Y, etal. 2017. Major review:molecular genetics of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Exp. Eye Res. 160, 62-84.)。在世界上大多人群中,POAG是原发性青光眼的主要类型。对于中国人群,POAG在人群中患病率为PACG的1/2(Cheng JW, et al. 2013. Theprevalence of primary glaucoma in mainland China: a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J Glaucoma, 2013, 22(4): 301-6.)。在一篇基于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POAG的患病率在1990年和2015年分别为1.03%和1.02%(Song P, et al. 2017.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glaucoma in China: Asystematic analysis. J Glob Health. 7(2):020705.doi:10.7189/jogh.07.020705.),临床上较为常见。
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青光眼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所以,以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及进行遗传学研究有利于探究青光眼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现代眼科影像学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超声活体显微镜等的发展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创造了条件,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青光眼的分子学研究有利于筛查潜在发病人群,对提高青光眼的认知,筛查及防治等工作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包含对于青光眼诊断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上述用于诊断青光眼生物标志物的用于诊断青光眼的组合物或诊断试剂盒。
本发明提供了检测样品中生物标志物的试剂在制备诊断青光眼的试剂盒中的应用,所述生物标志物选自PRPS1、LDB2和/或GSN。
进一步,与正常对照相比, PRPS1、LDB2在青光眼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上调,GSN在青光眼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下调。
进一步,所述试剂包括:
与所述生物标志物的基因特异性结合的引物对、探针或反义核苷酸;或
与所述生物标志物的蛋白质或肽片段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相互作用蛋白、配体、纳米粒子或适配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36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蓝牙回连方法及终端设备
- 下一篇:一种波长锁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