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飞机刹车控制系统的可插装式换向阀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3092.0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8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牛祖军;叶玉龙;南康康;潘兴达;毛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07 | 分类号: | F16K11/07;F16K27/04;B60T15/02;B64C25/44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慕安荣 |
地址: | 713106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飞机 刹车 控制系统 可插装式 换向 | ||
一种用于飞机刹车控制系统的可插装式换向阀,弹簧安装在阀芯中相贯孔处,弹簧两端分别有钢球。阀芯安装在阀体内部,钢球在弹簧的作用下,将阀芯位置锁定在阀体的钢球定位槽内。堵套与阀体通过焊接方式固定。锥销压入堵套中,将换向阀固定在所需安装的孔内,并通过堵套上的钢球定位槽起到外部密封的作用。本发明在传统换向阀基础上实现了微型化和集成化,降低了产品的外廓尺寸,缩小了产品的体积,能够集成安装在液压接头及液压管路中,安装更为便利,体积更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机刹车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飞机刹车控制系统的插装换向阀。
背景技术
换向阀安装在飞机刹车控制系统中,将刹车装置的供油从正常系统转换到应急系统,或由应急系统转换到正常系统。
现有刹车系统换向阀多采用梭阀式结构,梭阀式结构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接管嘴10、密封圈11、活门密封圈12、梭芯13和壳体14组成。壳体14作为换向阀的载体,梭芯安装在壳体14内;两端接管嘴10通过螺纹旋合方式固定在壳体14上,并通过密封圈11来防止油液产生外部泄漏;在接管嘴10上固定有活门密封圈12,用于与梭芯13形成端面密封,来防止换向阀内部泄漏。使用这种结构能保证梭芯的转换位置唯一,但在两端液压力撤除后该梭芯13悬浮在壳体14内,位置不固定,会产生正常系统和应急系统串油的现象。另外,该刹车系统换向阀存在体积大、重量重的不足。随着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及系统集成化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液压换向阀的外观尺寸、重量、集成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该刹车系统换向阀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换向阀的发展趋势为轻量化、小体积。
在申请号为CN201910835360.6的发明创造中提出了一种三通换向阀,其采用柱塞移动至第一密封环位置时,柱塞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紧第一密封环,关闭第一截止通道密封关闭,第二介质通道与第三介质通道连通。所述的柱塞移动至第三密封环位置时,柱塞在压力作用下压紧第三密封环,使得第二介质通道密封关闭,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三介质通道连通。其工作位置靠作用在柱塞两端的压力来控制,并通过压力通过控制换向阀换向,当压力撤除后,导致柱塞位置不确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刹车系统用换向阀体积大、重量大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飞机刹车控制系统的可插装式换向阀。
本发明包括锥销、堵套、阀体、阀芯、堵帽、外密封件、两个内密封件、弹簧和钢球;其中,所述阀芯位于阀体内,并通过安装在阀芯中的弹簧和钢球将该阀芯锁定在阀体内部环形槽处。所述堵帽固定在阀体一端端头处的内孔中。所述两个内密封件分别为第一内密封件和第二内密封件;该第一内密封件位于阀体内并处于堵套的端面与阀芯的端面之间,该第二内密封件位于该堵帽内端面的内孔中。所述阀体另一端套装在所述堵套内端外圆周的阶梯面上,并将二者之间相贴合的端面焊接;所述外密封件安装在该堵帽的外圆周上。所述锥销位于该堵套内,并使该锥销的内端面与所述堵头的沉孔处有0.5mm的安全间隙。
所述弹簧位于阀芯相贯孔处,钢球分别安装在该弹簧的两端,通过弹簧为各钢球提供锁位力。所述第一内密封件端面的锥面与阀芯上的密封段锥面贴合,使所述外密封件的内锥面与堵帽外端的外锥面之间贴合,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密封。
所述阀体内长度方向的中部有两处环形的钢球定位槽。在各所述钢球定位槽的外侧分别有过油孔;该过油孔的直径为2mm。所述阀体中段外圆周表面有用于油液流通的环形油路通道。各所述钢球定位槽外侧的过油孔分别有4个;各过油孔的直径均为2mm。
所述阀体与堵套连接端的内径d4=5.2mm,长度h3=3mm。该阀体与所述堵帽连接端的内径d1=5.7mm,长度h1=2mm。所述阀体中段的内径为d2=4.4mm。所述钢球定位槽的轴向宽度h2=1.2mm;两个钢球定位槽轴向宽度方向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2mm。所述环形油路通道的深度为0.4mm,轴向宽度为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30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