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唾液微生物的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8774.0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0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严江伟;李万婷;程凤;张君;刘海燕;李彩红;张晓梦;漆小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14 | 分类号: | C12Q1/14;C12Q1/06;C12Q1/689;C12N15/11;G16H5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0300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唾液 微生物 甲状腺癌 分子 标志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唾液微生物的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标记物领域。本发明通过筛选甲状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唾液样本中的差异菌属,得到所述的甲状腺癌微生物分子标志物,且通过logistic二分类模型在验证集中验证其准确性可达85.5%,证明本发明所述的甲状腺癌微生物分子标志物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及灵敏度。且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唾液样本,唾液采集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操作,简单易行,适合于广泛应用,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标记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唾液微生物的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种病理类型。其中,以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的乳头状癌最常见,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绝大多数甲状腺癌发生于一侧甲状腺腺叶,常为单个肿瘤。
甲状腺癌的病因包括:(1)碘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增高,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肥大,发生甲状腺肿大,出现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而高碘饮食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率。(2)放射线引起甲状腺素的合成减少,导致癌变。(3)血清TSH水平增高,诱导出结节性甲状腺肿,经诱变剂和TSH刺激后可诱导出甲状腺滤泡状癌。(4)性激素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癌。(5)饮食生甲状腺物质导致甲状腺癌,例如木薯、卷心菜、硫脲嘧啶、硫氰酸盐等食物或药物。(6)遗传因素:约5-10%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有明显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针对甲状腺癌的检测主要采用B超、核素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甲状腺穿刺活检及血液检查等方法。但其对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检测作用有限。
人体口腔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于宿主的消化、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人唾液的微生物细菌的种类可达600多种,有研究报道口腔中的梭杆菌可通过血液到达结直肠肿瘤中,从而加快结直肠癌发展。例如,专利CN201811137118.3公开了一种了用于口腔癌风险预测的微生物群及应用,检测过程无创,安全性高。专利CN202110544282.1公开了一种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无创诊断的口腔微生物基因标志物,具有良好的区别能力、可行性和适用性。
而甲状腺癌与口腔微生物关系的研究尚无明确报道。此外,粪便样本采集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唾液样本采集更加便捷,可以实现多次随时随地自我采集。唾液样本更容易运输和储存,经济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基于唾液微生物的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为甲状腺癌的检测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唾液微生物的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对比甲状腺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唾液微生物的差异,首次发现了一种甲状腺癌微生物分子标志物,具有较好的检测准确度即灵敏度,且所述方法采用唾液样本,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规模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唾液甲状腺癌微生物分子标志物。
具体地,所述的分子标志物包括普氏菌属(Prevotella_7)、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_3)、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孪生球菌属(Gemell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和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医科大学,未经山西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87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