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1528.2 | 申请日: | 2022-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3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邓伟;于化龙;丁怀志;王显刚;闫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00 | 分类号: | F02D41/00;F02D1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唐锡娇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可变 气门 控制 方法 控制系统 | ||
1.一种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发动机运行时车辆所处位置的大气温度、大气压力和大气湿度,并根据该大气温度、大气压力和大气湿度判断车辆所处的大气环境;
根据车辆所处的大气环境,从预设的VVL控制MAP集中选择对应的VVL控制MAP;
获取油门踏板信号、档位信号和对应的发动机转速,根据油门踏板信号、档位信号确定车辆在该发动机转速下的驾驶员需求扭矩;
在所述对应的VVL控制MAP中,查找与所述发动机转速、所述驾驶员需求扭矩对应的升程,并基于该升程形成VVL控制策略;
控制VVL执行器执行所述VVL控制策略;
其中,所述预设的VVL控制MAP集为通过标定方式得到的车辆所处的大气环境与VVL控制MAP的对应关系集合;
当发动机为增压进气式的4缸汽油机,且2缸、3缸的进气门可变升程包括零升程、低升程和高升程,1缸、4缸的进气门可变升程包括低升程和高升程时,所述预设的VVL控制MAP集通过如下方式标定得到:
利用台架模拟车辆所处的n种大气环境,并在发动机转速范围内以及发动机最大扭矩范围内,选取多个特定工况点,进行台架试验,获得与n种大气环境一一对应的n种VVL控制MAP,将n种大气环境与n种VVL控制MAP对应,形成所述预设的VVL控制MAP集;
其中,利用台架模拟车辆所处的任意一种大气环境,获得与该种大气环境对应的VVL控制MAP的方式为:
针对每个所述特定工况点,控制进气凸轮轴使2缸、3缸的进气门处于零升程状态,使1缸、4缸的进气门处于低升程状态,通过对控制参数进行调整优化,确定使得所述特定工况点对应的油耗和排放以及动力均为最佳的控制参数,作为所述特定工况点对应的零升程控制参数;基于每个特定工况点对应的零升程控制参数,对所有特定工况点进行拟合,形成零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
针对每个所述特定工况点,控制进气凸轮轴使1缸、2缸、3缸、4缸的进气门均处于低升程状态,通过对控制参数进行调整优化,确定使得所述特定工况点对应的油耗和排放以及动力均为最佳的控制参数,作为所述特定工况点对应的低升程控制参数;基于每个特定工况点对应的低升程控制参数,对所有特定工况点进行拟合,形成低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
针对每个所述特定工况点,控制进气凸轮轴使1缸、2缸、3缸、4缸的进气门均处于高升程状态,通过对控制参数进行调整优化,确定使得所述特定工况点对应的油耗和排放以及动力均为最佳的控制参数,作为所述特定工况点对应的高升程控制参数;基于每个特定工况点对应的高升程控制参数,对所有特定工况点进行拟合,形成高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
将零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低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以及高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与该种大气环境对应的VVL控制MA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零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低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以及高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和动力MAP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与该种大气环境对应的VVL控制MAP的具体方式为:
在保证扭矩平滑过渡的情况下,以油耗和排放最低为原则,将零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低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以及高升程状态对应的油耗MAP、排放MAP进行对比,确定零升程的控制区域和低升程的控制区域;
在保证扭矩平滑过渡的情况下,以动力最强为原则,将零升程状态对应的动力MAP、低升程状态对应的动力MAP和高升程状态对应的动力MAP进行对比,确定高升程的控制区域;
将零升程的控制区域、低升程的控制区域和高升程的控制区域组合,形成与该种大气环境对应的VVL控制MA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152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