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罐脱附系统及其管接头通堵诊断装置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27198.4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03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贾艳楠;丛日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F02M35/10;F02D4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吴国栋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罐脱附 系统 及其 管接头 诊断 装置 车辆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碳罐脱附系统及其管接头通堵诊断装置和车辆,诊断装置包括连接在空气滤清器与增压器之间的空滤出气管、连接在中冷器与进气歧管之间的中冷器出气管、与碳罐连接的脱附管路和文丘里管,文丘里管的吸气端连接至脱附管路、进气端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至中冷器出气管、出气端通过第二管路连接至空滤出气管,第一管路与中冷器出气管通过第一管接头相连,第二管路与空滤出气管通过第二管接头相连,脱附管路上布置有压力泵和压力检测件,第一管路上布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管路上布置有第二电磁阀,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中的一者打开另一者关闭时,压力泵开启,根据压力检测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预设压力阈值的对比结果判断对应管接头的通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燃油蒸汽排放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碳罐脱附系统管接头通堵的诊断装置、碳罐脱附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常温下燃油车的油箱经常充满蒸汽,故需要借助活性炭罐对燃料蒸汽进行吸附贮存,并在发动机工作时将碳罐内的燃料蒸汽引入发动机燃烧,以对碳罐进行脱附,从而防止燃油蒸汽挥发到大气中造成燃料浪费及环境污染。随着国六排放的升级,对燃油车蒸发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蒸发排放法规的要求,势必要提高碳罐系统的脱附和吸附能力。对于增压发动机而言,为实现碳罐的脱附通常需要在中冷管与空滤出气管之间设置一条带文丘里管的回路,增压器工作时,文丘里管路能够借助中冷管正压来对碳罐进行脱附。因此,中冷管和空滤出气管与文丘里管路连接处管接头的通堵直接关系到碳罐系统的脱附性能。如果管接头堵塞会造成碳罐脱附异常,发动机动力下降,给顾客带来抱怨。
对于中冷管和空滤出气管管接头的通堵,产品在出厂前通常要做气密性检测,但由于零部件生产工艺的限制和检验的不确定性,仍有堵孔件流出。现有的管接头通堵诊断方法是在高压脱附管具有足够脱附流量(此时需要中冷管位置有足够的增压压力)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高压脱附管或油箱的压力情况,判断整条管路是否存在异常。因此小负荷工况不能检测出空滤出气管和中冷管管接头的通堵,下线无法有效识别问题部件,使之流入市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脱附系统管接头通堵的诊断装置、配置有该诊断装置的碳罐脱附系统以及配置有该碳罐脱附系统的车辆,以能够有效防止管接头堵孔件流出,保证碳罐脱附性能,减少顾客抱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碳罐脱附系统管接头通堵的诊断装置,包括连接在空气滤清器的出气端与增压器的进气端之间的空滤出气管、连接在中冷器的出气端与进气歧管之间的中冷器出气管、与碳罐连接的脱附管路,以及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的吸气端连接至所述脱附管路,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气端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至所述中冷器出气管,所述文丘里管的出气端通过第二管路连接至所述空滤出气管,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中冷器出气管通过第一管接头相连,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空滤出气管通过第二管接头相连,所述脱附管路上布置有压力泵和用于检测所述脱附管路的压力值的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一管路上布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通断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管路上布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通断的第二电磁阀,其中,在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中的一者打开,另一者关闭时,所述压力泵开启以为所述脱附管路充气,根据所述压力检测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预设压力阈值的对比结果判断对应管接头的通堵。
可选地,当所述压力检测件检测到的压力值大于预设的压力阈值时诊断为对应的管接头堵塞;
当所述压力检测件检测到的压力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压力阈值时诊断为对应的管接头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磁阀为双向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为单向阀。
可选地,所述压力检测件为压力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压力检测件布置在所述压力泵和所述文丘里管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电磁阀打开且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时,所述压力泵开启以为所述脱附管路充气,根据所述压力检测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第一压力阈值的对比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管接头的通堵;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271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手机壳
- 下一篇:火电厂用捞渣机的水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