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更换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41440.7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318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闫磊;肖慧双;袁朝华;王彬先;郭浩飞;蒋昆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21/00;E01D101/26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赵中霞 |
地址: | 710064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更换 连接 组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更换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包括工字钢梁、设在工字钢梁的上翼缘板上的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板、连接在上翼缘板和预制混凝土板间的多个第一抗剪连接件、设在上翼缘板和现浇混凝土板间的多个第二抗剪连接件;上翼缘板上设有多个通孔,每个通孔处设有一个第一抗剪连接件或第二抗剪连接件,且第一抗剪连接件和第二抗剪连接件均可更换。本实用新型在抗剪连接件性能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将其更换成新的,保证组合梁的整体性并延长服役年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更换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
背景技术
钢-混凝土组合梁是通过抗剪连接件将工字形钢梁和混凝土桥面板组合在一起协调工作的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在役过程中有两方面的情况会对组合梁的服役时间造成较为严重影响,一方面车辆荷载对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每一次作用都会对抗剪连接件造成一定程度的疲劳损伤,尤其对于交通量比较大的在役桥梁来说,车辆荷载相当于周期疲劳荷载,随着车辆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抗剪连接件的力学性能退化,在未达到设计抗剪承载力的情况下抗剪连接件提前发生破坏,丧失连接作用;另一方面,在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建造过程中,与空气接触的钢梁一般都会进行防锈处理,而抗剪连接件却不进行特殊的处理,在受到环境侵蚀作用时,尤其在沿海等多雨的地方,抗剪连接件容易发生锈蚀,抗剪承载力降低,严重减弱其连接作用,进而使得组合梁丧失整体性,不能发挥优势;并且,不论是组合梁桥在服役过程中抗剪连接件周边产生的微裂缝还是锈蚀产物铁锈的锈胀作用,都会使抗剪连接件与混凝土板的粘结力下降,从而减短抗剪连接件的工作寿命,降低组合梁的整体性。
现行的抗剪连接件一般都焊接在工字钢上,在抗剪连接件发生较大变形或破坏后组合梁也就丧失作用,使得组合梁的寿命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而提前结束服役。也就是说,实际上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使用寿命取决于抗剪连接件的工作寿命。若能够在抗剪连接件快要达到使用寿命、还未发生破坏的时候将其更换成新抗剪连接件,那么就能有效提高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使用寿命,使组合梁不在设计使用年限之前丧失服役功能。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装配式施工方法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钢-混凝土组合梁装配式施工方法在设置抗剪连接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混凝土板上预留的孔会因为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发生位置变化,最后在装配时可能无法与抗剪连接件精准定位;2.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通常在工厂中浇筑和养护一截的混凝土板,因此相邻混凝土板之间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是截断的,影响混凝土板的整体性。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与混凝土板上预留的孔洞精准对接,且能够更换以延长钢-混凝土组合梁寿命的抗剪连接件;另外在截断的混凝土板处能够保证混凝土板完整性和钢-混凝土组合梁整体性的抗剪连接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更换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解决现有技术中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无法更换,抗剪连接件发生破坏、达到使用寿命的同时组合梁丧失整体性、结束服役工作,以及混凝土板不完整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更换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包括工字钢梁、设在工字钢梁的上翼缘板上的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板、连接在上翼缘板和预制混凝土板间的多个第一抗剪连接件、设在上翼缘板和现浇混凝土板间的多个第二抗剪连接件;所述上翼缘板上设有多个通孔,每个通孔处设有一个第一抗剪连接件或第二抗剪连接件;
所述第一抗剪连接件包括第一高强螺栓和下方开口的筒形钢套,筒形钢套的内壁设有与第一高强螺栓配合的内螺纹,筒形钢套外壁设有多个环形凸起;在预制混凝土板上设有多个盲孔,且盲孔内预制所述筒形钢套,筒形钢套与上翼缘板上的通孔同轴对应;第一高强螺栓从下到上穿过所述通孔后紧固在筒形钢套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414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