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及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90915.1 | 申请日: | 202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66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付钧;曾知超;肖永生;罗聿侃;覃祥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容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E04C5/06;B28B23/02 |
代理公司: | 长沙中科启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6 | 代理人: | 匡治兵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钢筋混凝土 结构 制作方法 | ||
1.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包括混凝土梁模壳(1)、箍筋组(2)、骨架钢筋(3)和固定钢筋组,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内四角处穿设有骨架钢筋(3);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内设有多组箍筋组(2),所述箍筋组(2)与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平行设置,所述箍筋组(2)底部与所述骨架钢筋(3)固定连接,所述箍筋组(2)上部伸出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底部两端设有相对的凹槽(4),所述凹槽(4)延伸至所述箍筋组(2)的底部;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设有顶部开口的通槽(5),所述通槽(5)与所述箍筋组(2)围合成空腔体,所述空腔体内部四角处均固定安装有固定钢筋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骨架钢筋(3)和箍筋组(2)下部为混凝土浇筑一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钢筋组包括梁内通长筋(6)和移动钢筋(7),所述通槽(5)底部两角处与所述箍筋组(2)上端内侧两角处均分别穿设且固定有梁内通长筋(6),所述梁内通长筋(6)与所述通槽(5)或箍筋组(2)的连接点通过焊接或者绑扎固定;所述梁内通长筋(6)内侧固定有移动钢筋(7),所述移动钢筋(7)分别固定于所述梁内通长筋(6)两端,所述移动钢筋(7)与所述梁内通长筋(6)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绑扎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还延伸至与所述通槽(5)固定连接的梁内通长筋(6)的底部,该梁内通长筋(6)的底部与所述凹槽(4)通过焊接或者绑扎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组(2)包括横向钢筋(201)和纵向钢筋(202),所述横向钢筋(201)和纵向钢筋(202)通过焊接固定成矩形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梁模壳(1)内的横向钢筋(201)的下表面与所述纵向钢筋(202)的外侧之间夹设有骨架钢筋(3),该骨架钢筋(3)的下端面高于或者平齐于所述纵向钢筋(202)的下端面。
6.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横向钢筋(201)和纵向钢筋(202)焊接成矩形结构的箍筋组(2),沿混凝土梁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多组;
S2、将箍筋组(2)的底部两角处和侧边均贴设骨架钢筋(3);
S3、通过混凝土一次浇筑混凝土梁模壳(1)成型,混凝土梁模壳(1)呈三面围合顶部开口的槽型结构,包覆住箍筋组(2)和骨架钢筋(3),且箍筋组(2)的上端伸出混凝土梁;
S4、混凝土梁模壳(1)两端设置有凹槽(4),使得混凝土梁两端的箍筋组(2)底部的横向钢筋(201)在凹槽(4)处露出;
S5.1、在通槽(5)底部两角处安装梁内通长筋(6),该梁内通长筋(6)与在凹槽(4)处露出的箍筋组(2)进行焊接或者绑扎固定;
S5.2、在箍筋组(2)上端内侧安装梁内通长筋(6),该梁内通长筋(6)与箍筋组(2)上端绑扎固定;
S6、在施工现场吊装就位,然后将移动钢筋(7)拉动至空腔体内并固定,最后免模板浇筑后浇混凝土至空腔体内以及空腔上方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的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容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容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091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