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米曲霉HKS017及其在制备预消化后的饲料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09227.8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5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海;王佰涛;陈晓飞;刁文涛;李珊珊;雷高;杨文玲;权淑静;李亮亮;胡虹;胡宜亮;陈国参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23K10/30;A23K10/37;A23K10/12;C12R1/69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3***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曲霉 hks017 及其 制备 消化 饲料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米曲霉HKS017及其在制备预消化后的饲料中的应用,可有效解决预消化后的饲料制备,满足畜牧养殖业对饲料的需要,促进动物免疫和健康生长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问题,方法是,无菌操作将米曲霉HKS017菌株接种于查氏斜面培养基上,28℃恒温培养,直到斜面上长满绿褐色孢子,再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直到麸皮面上长满绿褐色孢子,得种子;无菌操作将种子接种于预消化饲料培养基中,28‑30℃培养25h‑31h,得预消化饲料原料,烘干,粉碎;本发明的菌株HKS017是新筛选的一株米曲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特别是一种米曲霉HKS017及其在制备预消化后的饲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人口用粮与饲料用粮之争日益激烈,粮食总产量40%用于饲料生产(王子强,2010),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我国饲料量需求还将保持刚想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压力在饲料粮,我国玉米-豆粕型配合饲料中平均蛋白质水平在18%左右,但实际利用效率只有50%左右,另外饲料资源短缺长期制约着我国畜牧业发展,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减少人畜争粮,发展高效饲料工业,充分消除我国养殖业常用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粮食中抗营养因子提高其营养价值,减轻动物消化负担,提高饲料量玉米、豆粕等的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用粮食向畜牧产品转化效率是节约粮食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满足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我国2020年饲料端禁抗以来,无抗生素饲料开始实施,更需要高消化率无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以减少动物对饲料原料难消化应激而产生的疾病。
抗营养因子主要指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到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性能的物质统称,主要存在于蛋白饲料豆粕和能量饲料玉米中,这些抗营养因子的存在,不仅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而且畜禽动物都生产性能,使动物胰腺肿大、引起腹泻、生长受阻等,当前饲料原料预消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去除饲料原料中大分子物质、抗营养因子的方法,是一种对饲料进行特定前消化处理的新型饲料加工技术,可以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增加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是根据不同原料的具体特性模拟动物的消化过程,进行特定前消化处理的新型饲料加工工艺,可缓解畜禽的消化压力,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进而改善畜禽的生长性能,减少饲料原料的浪费和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优势,在饲料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乔鹏飞,2019)。预消化饲料原料指以降低动物消化负担,提高饲料原料利用率为目的,在体外预先加工处理消化的饲料原料。预消化饲料原料是无抗饲料时代首选预消化原料,因为可以减少体内处理的能耗和不确定性,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目前预消化饲料原料目前有3种方法:(1)物理方法,如膨化等;(2)化学方法,如通过酸碱处理等;(3)生物方法,如发酵或酶水解等,物理方法需要高温高压能耗高且降解不完全;化学方法易造成环境污染,营养成分损失大,对环境污染大;生物方法中酶水解法(酶解过程水解度不易控制)、发酵法(利用菌株发酵过程产生的多种酶类能将大分子纤维、蛋白质等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如小肽等,生产成本低),固态发酵法操作简便,低能耗低污染是饲料原料预消化首选方法,微生物发酵饲料不仅使部分抗营养因子分解,而且可以把饲料中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大量易于消化的小分子物质,还能产生特殊的香味,提高畜禽的采食量。微生物固态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降解饲料原料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将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和转化,产生能被畜禽采食、消化、吸收,养分更高且无毒害的饲料原料,发酵饲料是目前较好的替代抗生素的新型饲料(吕航,20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92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