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布线系统及机动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22352.8 | 申请日: | 202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8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路万里;程智敏;卢云;张正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丹;臧建明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布线 系统 机动车辆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布线系统及机动车辆,该布线系统应用于机动车辆。布线系统包括设置于动力电池包内部的主干线束,主干线束用于连接控制器,控制器同样设置于动力电池包内部,其中包括一个中央控制器和三个域控制器,三个域控制器分布于中央控制器的周围,每个域控制器分别通过主干线束与中央控制器连接。从而通过将主干线束和控制器下沉到动力电池包内部的方式节省了空间,并且通过设置中央控制器和各域控制器的分布位置可以尽量减少线束回路并增加线束的可装配线,并且可以降低线束布置及质量管控难度,克服随着ECU数量增多所引起的传统线束布置难度增加以及线束装配与质量管控难度加大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布线系统及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新四化及智能制造已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传统架构来说势必会带来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数量的剧增,同时则会伴随着线束成本和重量的急剧增加。
传统车身线束从前舱延伸到后部行李厢,导致线束需要多次穿过车身钣金孔。然而随着汽车新四化的进程,整车线束尺寸与重量随之增加,这无外乎增加了传统线束的布置难度,同时,也导致线束的装配及质量管控难度加大,给原本就复杂的线束布置(特别是车身线束)带来了更高挑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布线系统及机动车辆,针对ECU数量增多引起传统线束布置难度增加以及线束的装配与质量管控难度加大等问题提供一种布线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布线系统,应用于机动车辆,所述布线系统,包括:设置于动力电池包内部的主干线束;
所述主干线束用于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包内部,并包括一个中央控制器和三个域控制器;
所述三个域控制器分布于所述中央控制器的周围,每个域控制器分别通过所述主干线束与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主干线束包括多根柔性扁平电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中央控制器的第一端与所述三个域控制器中的第一域控制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柔性扁平电缆连接;
所述中央控制器的第二端与所述三个域控制器中的第二域控制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二柔性扁平电缆连接;
所述中央控制器的第三端与所述三个域控制器中的第三域控制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三柔性扁平电缆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域控制器的第二端通过第四柔性扁平电缆连接有第一接插件;
所述第二域控制器的第二端通过第五柔性扁平电缆连接有第二接插件;
所述第三域控制器的第二端通过第六柔性扁平电缆连接有第三接插件;
其中,所述第一接插件、所述第二接插件以及所述第三接插件用于连接各域控制器就近控制的执行器和/或传感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各支干线束;所述各支干线束通过多个外接插件与所述主干线束连接,所述多个外接插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不同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干线束中的左侧前舱线束和右侧前舱线束分别通过第一外接插件和第二外接插件与所述主干线束连接,所述第一外接插件和所述第二外接插件设置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前舱在所述动力电池包上的投影位置;
所述支干线束中的左侧行李厢线束、右侧行李厢线束及底盘线束分别通过第三外接插件、第四外接插件及第五外接插件与所述主干线束连接,所述第三外接插件、所述第四外接插件及所述第五外接插件设置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悬在所述动力电池包上的投影位置;
所述支干线束中的仪表线束通过第六外接插件与所述主干线束连接,所述第六外接插件设置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座椅在所述动力电池包上的投影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223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