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纳豆激素的双蛋白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2047.6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7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驰松;白菊红;狄飞达;刘之禹;方秋野;刘一静;冯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C9/13 | 分类号: | A23C9/13;A23C9/12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11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纳豆 激素 蛋白 酸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纳豆激素的双蛋白酸奶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酸奶功能较为单一,没有适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人群饮用,或可以帮助预防控制上述慢性疾病的健康酸奶的技术问题。它包括质量分数计的以下成分:90‑96%发酵底液、0.5‑2%的枯草芽孢杆菌、0.5‑2%的纤维凝胶助剂、0.5‑1%碳酸钙和0.5‑3%乳酸菌;所述发酵底液包括75‑85%的新鲜牛乳、2‑8%的低GI全谷物原料、2‑8%的低脂高蛋白豆类原料和5‑15%的水。本发明提供的酸奶具有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纳豆激素酶,且配方中的淀粉类原料经过加工,不易被人体吸收,对血糖无影响,即使具有上述慢性疾病人群也可以饮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蛋白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含纳豆激素的双蛋白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等慢性病比例不断上升,已成为目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饮食干预、药物治疗、运动指导、体征监测、健康教育是临床上认为预防治疗慢性代谢疾病的“5驾马车”,其中预防和控制上述疾病发生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
目前常见酸奶品种营养功能较为单一,除乳酸菌等益生菌作为酸奶的功能成分起到调理人体肠胃的作用外,其他营养成分富含较少。
双蛋白酸奶是以大豆蛋白为主,杂粮豆类蛋白为辅的优质植物蛋白和以牛奶蛋白为代表的优质动物蛋白为主要营养基料,经复合乳酸菌发酵,研制出的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GI表示的是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葡萄糖或白面包相比,人体摄入一定时间后引起血糖应答的相对能力。众多研究表明,低GI食品可以预防II型糖尿病、抑制肥胖、抗高血压等,有助于维持餐后血糖稳定,对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原料和加工工艺是影响食品GI的重要因素,通过选择合适的食品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成低GI食品,是食品研发热点之一。
纳豆激酶又名枯草杆菌蛋白酶,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l natto)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软化和增加血管弹性等作用。但纳豆激酶对环境温度和pH较敏感,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60℃或pH值小于5.0时,纳豆激酶易失活,克服胃酸环境对纳豆激酶不利影响是制备纳豆激酶功能性食品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纳豆激素的双蛋白酸奶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酸奶功能较为单一,没有适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人群饮用,或可以帮助预防控制上述慢性疾病的健康酸奶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纳豆激素的双蛋白酸奶,包括质量分数计的以下成分:90-96%发酵底液、0.5-2%的枯草芽孢杆菌、0.5-2%的纤维凝胶助剂、0.5-1%碳酸钙和0.5-3%乳酸菌;
所述发酵底液包括75-85%的新鲜牛乳、2-8%的低GI全谷物原料、2-8%的低脂高蛋白豆类原料和5-15%的水。
进一步的,包括质量分数计的96%发酵底液、1%的枯草芽孢杆菌、1%的纤维凝胶助剂、0.5%碳酸钙和1.5%的乳酸菌;
所述发酵底液包括80%的新鲜牛乳、5%的GI全谷物原料、5%的低脂高蛋白豆类原料和10%的水。
进一步的,所述纤维凝胶助剂由豆腐柴、橘皮、柚子皮、马尾藻和海带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低GI全谷物原料由低GI全谷物制成,所述低GI全谷物为高原青稞、燕麦、荞麦和莜麦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乳酸菌为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未经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20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