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轮胎压路机防打滑驱动方法、系统及轮胎压路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3842.1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1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创;江奎峰;唐效贵;王双;王厚栋;罗希年;陈欢;肖洋;张俊娴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道路机械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 | 分类号: | B60W30/18;B60W10/30;E01C19/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邵斌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胎 压路机 打滑 驱动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轮胎压路机技术领域的一种轮胎压路机防打滑驱动方法、系统及轮胎压路机,轮胎压路机防打滑驱动方法包括:采集各主动轮组的转速值、驱动泵输出液压油的压力值;分别将各主动轮组的转速值与车速进行比较,将转速值大于车速的主动轮组判断为打滑轮组;通过驱动泵输出液压油的压力值,确定轮胎压路机是否处于下坡工况;当轮胎压路机处于非下坡工况时,启动防打滑模式,用于改变驱动主动轮组和打滑轮组的驱动马达的排量。本发明能够自动判断是否出现打滑现象,并自动调节驱动马达的排量使轮胎压路机摆脱打滑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轮胎压路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压路机防打滑驱动方法、系统及轮胎压路机。
背景技术
目前,轮胎压路机的特征为前后轮均由多个间距相等的充气轮胎组成,前轮为从动轮,可以实现转向,后轮可以驱动压路机运动。轮胎压路机主要用于压实沥青混凝土路面,充气轮胎对地面的揉搓作用不同于钢轮压路机。现有技术中,由于路面材料密实度的差异、轮胎压路机的结构形式的不同,轮胎压路机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整机的爬坡能力和制动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压路机防打滑驱动方法、系统及轮胎压路机,能够自动判断是否出现打滑现象,并自动调节驱动马达的排量使轮胎压路机摆脱打滑工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轮胎压路机防打滑驱动方法,包括:采集各主动轮组的转速值、驱动泵输出液压油的压力值;分别将各主动轮组的转速值与车速进行比较,将转速值大于车速的主动轮组判断为打滑轮组;通过驱动泵输出液压油的压力值,确定轮胎压路机是否处于下坡工况;当轮胎压路机处于非下坡工况时,启动防打滑模式,用于改变驱动主动轮组和打滑轮组的驱动马达的排量。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泵输出液压油的压力值,包括驱动泵的输油口A的压力值和输油口B的压力值。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轮胎压路机是否处于下坡工况的方法是:轮胎压路机前进时,驱动泵的输油口A的压力值低于输油口B的压力值时,轮胎压路机处于下坡工况。
进一步地,在所述防打滑模式下,分别调节控制主动轮组的驱动马达上的电磁阀的第一电流值、控制打滑轮组的驱动马达上的电磁阀的第二电流值,使第一电流值小于第二电流值;进而控制主动轮组的驱动马达的排量大于打滑轮组的驱动马达的排量。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轮胎压路机防打滑驱动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驱动泵、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电连接;驱动泵分别向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二驱动马达输送用于驱动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二驱动马达的液压油;第一驱动马达与第一驱动桥传动连接,第一驱动桥与第一主动轮组传动连接;第二驱动马达与第二驱动桥传动连接,第二驱动桥与第二主动轮组传动连接;第一速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一驱动马达,用于采集第一主动轮组的转速值,并传输至控制器;第二速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二驱动马达,用于采集第二主动轮组的转速值,并传输至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安装于驱动泵,用于采集驱动泵输出液压油的压力值,并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用于分别将第一主动轮组的转速值、第二主动轮组的转速值与车速进行比较,将转速值大于车速的主动轮组判断为打滑轮组;用于通过驱动泵输出液压油的压力值,确定轮胎压路机是否处于下坡工况;用于当轮胎压路机处于非下坡工况时,启动防打滑模式,改变驱动主动轮组和打滑轮组的驱动马达的排量。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泵包括输油口A和输油口B,输油口A分别与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二驱动马达的第一输油口连通,输油口B分别与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二驱动马达的第二输油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马达包括第一电磁阀,控制器通过调节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电流值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开度;所述第二驱动马达包括第二电磁阀,控制器通过调节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电流值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开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动轮组包括第五主动轮,所述第五主动轮通过传动轴与第一主动轮组传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道路机械分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道路机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38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非对称注意力特征融合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方法
- 下一篇:内循环养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