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热汽车底盘衬套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5955.0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4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江勇;王龙玉;孙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7/16 | 分类号: | B29B7/16;B29B7/22;B29B7/24;B29B7/26;B29B7/74;B29C35/02;C08L9/06;C08L7/00;C08L9/00;C08K13/06;C08K7/26;C08K5/18;C08K3/06;C08K3/22;C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匡立岭 |
地址: | 242200 安徽省宣***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汽车底盘 衬套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热汽车底盘衬套的制备方法,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准备生产原料;通过混合装置将生产原料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料;将混合料通过密炼机进行混炼,得到混炼胶;将混炼胶进行过滤,得到橡胶;将橡胶进行开炼得到成型橡胶;将成型橡胶进行硫化处理,冷却后得到成品。本发明将生产原料中的天然橡胶替换成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包括丁苯橡胶和天然橡胶,通过置换天然橡胶,可以增加原料自身的耐热性,另一方面,通过混合装置,可以提高生产原料的搅拌效率和加工效率,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同时方便操控和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热汽车底盘衬套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底盘衬套是连接汽车底盘和车身的减震橡胶衬套,是保证整车舒适性的一个重要部件,随着家用汽车的广泛使用,厂家和消费者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动机是汽车的一个核心部件,也是汽车震动的主要震源之一,汽车发动机通过发动机悬置架在副车架上,副车架通过减震橡胶衬套连接在车身上,达到减震隔噪的效果。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耐热的汽车底盘衬套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8276618A),该底盘衬套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包括:顺丁橡胶10-40份、天然橡胶80-120份、白炭黑2-15份、对苯二胺衍生物1-13份、硫磺0.5-6份、酮-胺反应生成物0.5-5份、氧化锌2-12份、硬脂酸0.1-5份、防老剂0.1-4份、石蜡油1-10份、防护蜡1-10份、二硫化二苯并噻唑0.1-5份。按照重量份称取原料置入密炼机进行混炼,过滤获得橡胶,然后对其进行检测;将检测合格的橡胶开炼成型、硫化处理、冷却后即得底盘衬套。
现有的汽车底盘衬套因为耐热性不够,使用一段时间后,橡胶材料容易老化硬化,产品的整体性能下降,导致汽车底盘衬套失效,并且现有底盘衬套在加工时,各原料的混合效率较差,并且自动化程度较低,导致加工的效率较慢。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汽车底盘衬套因为耐热性不够,使用一段时间后,橡胶材料容易老化硬化,产品的整体性能下降,导致汽车底盘衬套失效,并且现有底盘衬套在加工时,各原料的混合效率较差,并且自动化程度较低,导致加工的效率较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热汽车底盘衬套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耐热汽车底盘衬套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生产原料;
步骤二:将生产原料通过混合装置中的送料器输送至混合内箱中,启动第一驱动电机和驱动构件,带动混合内箱与搅拌架进行高速旋转,将生产原料混合得到混合料,随后打开设备密封架,将混合料从混合装置中取出,再将混合料加入密炼机,进行混炼,得到混炼胶;
步骤三:将混炼胶过滤,得到橡胶,随后将橡胶输送至开炼机中进行开炼成型,得到成型橡胶;
步骤四:将成型橡胶进行硫化处理,随后冷却得到成品。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一中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生产原料:顺丁橡胶30-55份、合成橡胶110-125份、白炭黑12-17份、对苯二胺衍生物10-15份、硫磺7-8.2份、酮-胺反应生成物3.8-6.4份、氧化锌11.5-13.3份、硬脂酸4.2-5.4份、防老剂3.8-4.4份、石蜡油7-12份、防护蜡8.8-11.3份和二硫化二苯并噻唑4.2-5.2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合成橡胶包括丁苯橡胶和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和天然橡胶的比例为1.15-1.2:1。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三中开炼机工作时的温度为90-11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四中硫化处理工序的工作环境为:压力17.5-18.5MPa,温度160-175℃,且硫化处理工序的时长为450-5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9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沥青聚氨酯防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安全的账户代付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