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及其在制备宫颈癌预后预测诊断产品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5683.4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48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慧;邱惠;张金方;谢丛华;周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C12Q1/689;G16B30/00;G16H50/20;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江慧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宫颈癌 预后 标志 微生物 及其 制备 预测 诊断 产品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实施公开了一种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及其在制备宫颈癌预后预测诊断产品中的应用,所述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包括Dermabacter、Sulfurovum、Nostoc、Thermacetogenium和Alphavirus。本发明开发了所述5种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并建立了预后评分系统;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本发明开发的5‑微生物预后评分系统对总生存率(OS)的判别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临床因素(如年龄、分期、肿瘤大小),且在5年的曲线下面积不劣于其在1或2年的面积,说明本预后评分系统对宫颈癌预后有独立且较持久的判别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及其在制备宫颈癌预后预测诊断产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皆位于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四位,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60.4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及34.2万死亡病例。尽管经过标准治疗后的宫颈癌平均5年生存率约45%,但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的5年生存率仅15%。因此,提前对患者的预后及疗效进行预测,对预后可能差的患者提前予以有效干预,可能提高宫颈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肿瘤组织内存在多种细菌,有趣的是,这些细菌似乎具有肿瘤特异性——不同的肿瘤样本,细菌的种类也有不同。在良性乳腺组织微生物中出现的厌氧球菌、茎杆菌和链球菌,在乳腺癌组织微生物中不存在。肺癌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微生物群的丰度、丰富度和多样性皆不同。宫颈癌的主要发病原因为高危型人乳头状HPV病毒持续感染,且90%的宫颈癌病理分型为鳞癌。2021年,Hermida LC等人报道了尽管大部分宫颈癌因HPV感染所致,但在宫颈癌组织中仍存在其他微生物与预后有关。
尽管宫颈癌组织内微生物可能与其预后有关,但目前尚无一组可对宫颈癌预后及治疗反应性进行预测的微生物群。因此,开发一组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相关的宫颈癌预后风险预测系统,用于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满足当前临床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组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及其在制备宫颈癌预后预测诊断产品中的应用,可用以评估宫颈癌预后并可能指导其治疗方案的选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组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所述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包括Dermabacter、Sulfurovum、Nostoc、Thermacetogenium和Alphavirus。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宫颈癌微生物标志物的丰度测定产品,包括检测所述5种预后相关微生物在宫颈癌组织中的DNA或mRNA丰度的产品。
进一步地,所述产品包括: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的探针和引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探针能够通过分子杂交与目标微生物序列结合产生杂交信号,该引物能够通过基于PCR的技术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扩增。
本发明中的样本为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由肿瘤组织样本分离出mRNA或DNA,测定5种宫颈癌预后相关微生物的丰度,然后通过计算预后评分来预测病人的临床结果。上述5种宫颈癌相关微生物为Dermabacter,Sulfurovum,Nostoc,Thermacetogenium和Alphavirus。16S rRNA和23S rRNA作为内参对照。关于这些微生物的功能见表1。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组所述的宫颈癌预后标志微生物、所述的宫颈癌微生物标志物的丰度测定产品在建立预测宫颈癌预后风险的模型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预测宫颈癌预后风险预测系统,所述预测系统的计算公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未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6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