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鉴定陇油杂2号的SSR标记组合及指纹图谱建立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5246.2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7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毅;董云;靳丰蔚;刘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5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西安汇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4 | 代理人: | 张伟花 |
地址: | 73007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鉴定 陇油杂 ssr 标记 组合 指纹 图谱 建立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鉴定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杂2号的SSR标记组合,包括引物对A和引物对B;引物对A的正向引物为CB10299F,反向引物为CB10299R;引物对B的正向引物为CB10028F,反向引物为CB10028R。提供了用该SSR标记组合构建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杂2号的DNA指纹图谱的方法,还提供了SSR标记组合的应用,用于鉴定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杂2号的真伪。本发明的SSR标记组合能够简单快速、准确稳定的完成“陇油杂2号”的真伪判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标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鉴定陇油杂2号的 SSR标记组合及指纹图谱建立与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培育和登记油菜新品种速度在加快,推向生产的速度也在加快。然而,由于骨干亲本的集中使用与转基因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大规模应用,油菜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越来越小,使得完全依赖传统的形态性状进行品种鉴别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形态鉴定的时效性差,容易受到环境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品种多、乱、杂的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育种家权益和农民利益。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DNA指纹鉴定技术具有准确可靠、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的优点,通过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品种快速鉴定是品种鉴定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前提,也是品种鉴定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对保护油菜育成品种的知识产权和提高种子市场的种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陇油杂2号是利用我所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01A和恢复系C11 配制而成的中早熟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适应甘肃、新疆、内蒙等春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2年10点次甘肃省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亩产 217.49kg,较对照青杂5号增产7.56%,亩增产油籽15.28kg,位居参试品种第一位。生产试验中,生产试验中,2017年在新疆昭苏平均折合亩产213公斤,较对照青杂5号增产4.9%;在内蒙古拉布大林平均折合亩产 226.67公斤,较对照青杂5号增产6.9%;适宜在甘肃、新疆、内蒙及周边春油菜区种植。含油率(粗脂肪)47.02%,芥酸含量0.08%,硫甙含量10.28 μmol/g,品质达到国际双低标准;经田间鉴定菌核病病情指数为5.33,相对抗病指数(RI)为-0.34,对菌核病表现低抗;生育期114天,比青杂 5号早5-7天,属中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株高147.97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5.1个,单株果数137.65个左右,角粒数27.55粒,千粒重3.56克。生长势、抗病性强,结角层密,整齐一致,落黄性好,抗倒伏,综合经济性状优于当地现有的主栽品种,适宜密植和机械收获。
但是,现在市场上缺少一种能够快速鉴别“陇油杂2号”品种真伪的技术,使得“陇油杂2号”真伪鉴别困难,影响该品种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鉴定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杂2号的SSR标记组合及其DNA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应用,该SSR标记组合能够简单快速、准确稳定的完成“陇油杂2号”的真伪判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鉴定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杂2号的SSR标记组合,所述SSR标记组合包括引物对A和引物对B;所述引物对A的正向引物为CB10299F,反向引物为 CB10299R;所述引物对B的正向引物为CB10028F,反向引物为CB10028R;
所述CB10299F具有序列表SEQ.ID.No.1的核苷酸序列;
所述CB10299R具有序列表SEQ.ID.No.2的核苷酸序列;
所述CB10028F具有序列表SEQ.ID.No.3的核苷酸序列;
所述CB10028R具有序列表SEQ.ID.No.4的核苷酸序列。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上述的用于鉴定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杂2号的 SSR标记组合构建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杂2号的DNA指纹图谱的方法,该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2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