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疫苗载体、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788891.1 申请日: 2021-07-13
公开(公告)号: CN113616799B 公开(公告)日: 2023-08-29
发明(设计)人: 宋万通;徐玉笛;赵佳雨;刘丽萍;汤朝晖;陈学思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K47/36 分类号: A61K47/36;A61K47/34;A61K39/00;A61K9/51;A61P35/00
代理公司: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王欢
地址: 130022 吉***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疫苗 载体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疫苗载体、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疫苗载体由氧化甘露聚糖和阳离子聚合物组成;所述阳离子聚合物包括聚乙烯亚胺、聚酰胺、聚β氨酯中的至少一种,或这些阳离子聚合物的衍生物,或这些阳离子聚合物及其衍生物与聚乳酸或与聚乳酸‑羟基乙酸的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本发明疫苗载体的抗原负载量大、疫苗制备条件简单温和、稳定性好,并且具有出色的淋巴结靶向和树突细胞靶向能力,能够引起强烈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疫苗载体、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肿瘤疫苗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免疫治疗方式日益受到重视。肿瘤疫苗的优势在于特异性强,安全且长期有效。纳米肿瘤疫苗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纳米肿瘤疫苗可以:1)负载肿瘤抗原和佐剂,防止抗原和佐剂的降解以及过早的弥散;2)通过抗原和佐剂的共输送提升免疫刺激效果;3)利用独特的纳米尺寸优势高效回流到淋巴结并被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尽管如此,当前纳米疫苗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其取得的免疫刺激效果和抗肿瘤效果有限,限制了向临床的推广。

疫苗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在次级淋巴器官如淋巴结中。因此,有效的淋巴结回流是疫苗引起有效免疫响应的关键。目前已知,粒径对于纳米疫苗向淋巴结的回流具有重要影响,尺寸在20-200纳米之间的纳米颗粒能够高效回流到淋巴结。然而,刺激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往往需要多步过程,包括抗原被树突细胞(DC)捕获、DC细胞活化、抗原交叉呈递等。现有的疫苗载体往往因功能单一而无法高效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如Zhiping Zhang等人使用简单的PLGA作为疫苗载体,担载抗原和佐剂,但其抗肿瘤效果有限。而简单叠加多重功能又会造成疫苗载体的复杂性提升(Biomaterials 32(2011)3666-3678)。如RodneyA.Rosalia等人报道了的纳米载体,其组分包括了CD40抗体,抗原蛋白,Pam3Csk4和Poly(I:C)佐剂等多种组分,制备过程繁琐(Biomaterials 40(2015)88-97)。RandallToy等人报道的疫苗,其组分包括PLGA,R848,蛋白抗原,PEI和负电的PUCC等(JournalofControlled Release330(2021)866–877)。上述疫苗的复杂制备过程极大地限制了其向临床应用。

有研究证明,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修饰也能提高淋巴结回流效果,如PEG的表面修饰能够降低纳米粒子表面对蛋白的吸附,增强向淋巴结的回流。甘露聚糖是一种细菌来源的多糖,由多个重复的糖单元构成,能够被巨噬细胞,B细胞和DC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特别的,表达在DC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和DC细胞特异性胞间黏附分子(DC-SIGN)能够识别甘露聚糖并介导吞噬作用的发生。另外,甘露聚糖作为一种TLR4激动剂,能够诱导DC细胞活化。因此,利用甘露聚糖作为疫苗载体的组分具有重要的潜力。现有技术中将甘露聚糖用于疫苗的研究主要是直接采用甘露聚糖与抗原组成的混合物。如澳大利亚艾森德生物制药公司公开的免疫刺激组合物和疫苗组合物的专利(CN201180033660.4)中,采用了包含甘露聚糖的组合物,但是其对甘露聚糖的分子量分布和氧化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其至少75%的甘露聚糖的分子量大于1000kDa,并且无法高效实现抗原交叉呈递,免疫效果有限。Moon等人报道了一类以甘露聚糖为外壳的纳米胶囊用于mRNA抗原的递送(Nano Letter(20)1499-1509)。虽然这种纳米胶囊具有一定的柔性,但是其制备工艺需要先以硅球为模板,后期通过溶蚀的方法除去氧化硅,工艺繁琐复杂,难以规模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疫苗载体、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疫苗载体具有高免疫活性且结构简单,可广泛用于蛋白疫苗、mRNA疫苗或DNA疫苗的制备。

本发明提供的疫苗载体,由氧化甘露聚糖和阳离子聚合物组成;

所述阳离子聚合物包括I)~III)中至少一种:

I)、聚乙烯亚胺、聚酰胺、聚β氨酯中的至少一种或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88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