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极性面氮化镓共振隧穿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1144.3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03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薛军帅;李祖懋;吴冠霖;姚佳佳;孙志鹏;杨雪妍;张赫朋;刘芳;张进成;郝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88 | 分类号: | H01L29/88;H01L21/329;H01L29/12;H01L29/20;H01L23/373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性 氮化 共振 二极管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氮极性面氮化镓共振隧穿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制作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n+GaN集电极欧姆接触层(4)、第一GaN隔离层(5)、第一势垒层(6)、GaN量子阱层(7)、第二势垒层(8)、第二GaN隔离层(9)、n+GaN发射极欧姆接触层(10)、发射极电极(11),第一GaN隔离层(5)两侧为环形集电极电极(13),第一GaN隔离层(5)到发射极电极(11)刻蚀形成圆柱台,圆柱台面外部包裹有钝化层(12)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自支撑氮化镓外延片上,利用化学气相淀积工艺生长厚度为2nm-5nm的石墨烯、BN、MoS2中的任意一种转移层;
2)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转移层上依次生长厚度为50nm-200nm的GaN或AlN成核层和厚度为1000nm-3000nm的GaN缓冲层;
3)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缓冲层上生长n+GaN发射极欧姆接触层(10),其厚度为100nm-300nm,掺杂浓度为5×1019cm-3-1×1020cm-3;
4)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n+GaN发射极欧姆接触层(10)上生长厚度为4nm-8nm的第二GaN隔离层(9);
5)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第二GaN隔离层(9)上生长厚度为1nm-3nm的第二势垒层(8);
6)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第二势垒层(8)上生长厚度为1nm-3nm的GaN量子阱层(7);
7)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GaN量子阱层(7)上生长厚度为1nm-3nm的第一势垒层(6);
8)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第一势垒层(6)上生长厚度为4nm-8nm的第一GaN隔离层(5);
9)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第一GaN隔离层(5)上生长n+GaN集电极欧姆接触层(4),其厚度为100nm-300nm,掺杂浓度为5×1019cm-3-1×1020cm-3;
10)采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n+GaN集电极欧姆接触层上淀积厚度为4μm-10μm的GaN支撑层(3);
11)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技术,在GaN支撑层(3)上淀积厚度为50nm-200nm的SiN过渡层(2);
12)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SiN过渡层(2)上淀积厚度为40μm-60μm的金刚石衬底(1);
13)剥离自支撑氮化镓外延片和转移层;
14)使用刻蚀技术,去除成核层和缓冲层;
15)将n+GaN发射极欧姆接触层(10)及其之上部分整体进行上下翻转;
16)采用传统光学光刻,在n+GaN发射极欧姆接触层(10)上,形成台面隔离图案,再以光刻胶为掩膜,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方法,使用BCl3/Cl2气体源,刻蚀外延材料,形成深度为500nm-700nm的台面隔离;
17)采用电子束光刻,在n+GaN发射极欧姆接触层(10)上,形成直径为1μm-4μm的圆形图形,以光刻胶为掩膜,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蒸发Ti/Au/Ni金属层,形成发射极电极(11),再以金属为掩膜,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方法,使用BCl3/Cl2气体源,刻蚀深度至n+GaN集电极欧姆接触层(4),形成从第一GaN隔离层(5)到发射极电极(11)的圆柱台面;
18)采用传统光学光刻,在n+GaN集电极欧姆接触层(4)上形成内圆周距圆柱台面3μm的圆环图形,再以光刻胶为掩膜,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蒸发Ti/Au金属层,形成集电极电极(13);
19)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原子层淀积工艺,在n+GaN集电极欧姆接触层(4)至发射极电极(11)的表面淀积厚度为50nm-200nm的钝化层(12);
20)采用传统光学光刻,在钝化层(12)上形成集电极电极通孔图形,再以光刻胶为掩膜,采用反应离子刻蚀方法,使用SF6气体源,形成集电极电极通孔;
21)采用电子束光刻,在钝化层(12)上形成直径为500nm-3μm的圆形图案,再以光刻胶为掩膜,采用反应离子刻蚀方法,使用SF6气体源,形成发射极电极通孔;
22)采用传统光学光刻,在器件表面形成发射极和集电极Pad图形,再以光刻胶为掩膜,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蒸发Ti/Au金属层,形成发射极和集电极Pad,完成器件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114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