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1968.0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6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靖;守田雄一;山口雄作;今城秀之;三好克久;西本允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张丽颖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下部 车身 结构 | ||
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确保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封闭截面(C1)的下边梁(2)和设置在第一封闭截面(C1)内以加强该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的加强部件(30),加强部件(30)具有:对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的朝向车身后方的碰撞负荷进行支承的前端加强部(31);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时,容许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的变形容许部(32);以及在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下边梁(2)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3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的下边梁和对该下边梁的前端部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以SORB(Small Overlap Rigid Barrier:小重叠刚性壁障)试验为代表的、障碍物与比前纵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重叠区域为25%以下)碰撞时,即所谓的小重叠碰撞时,由于前轮与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接触,因此铰链柱向车身后方倒下。另外,还已知在铰链柱向车身后方倒下的情况下,伴随着碰撞负荷在下边梁集中而产生的力矩,弯折变形在下边梁产生。
因此,提出了与小重叠碰撞对应的各种技术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中,具有:铰链柱,该铰链柱具有外部件和内部件,该内部件与该外部件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封闭截面;以及下边梁,该下边梁与该铰链柱的下端部分连结,并且具有外面板和内面板,该内面板与该外面板配合而形成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二封闭截面,并设置了与铰链柱的外部件和下边梁的外面板接合的角撑件、以及将下边梁的第二封闭截面沿前后分割成节状的多个隔板部件。
然而,为了提高车辆的设计性、提高运动性能,进行车轮的尺寸增大。通常,随着车轮的大径化,轮胎宽度变大,路面与轮胎的接地面积增加,因此轮胎的抓地性能、转弯性能提高。
这样,在车轮的尺寸增大的情况下,为了与车轮的尺寸增大对应地收容轮胎直径大的轮胎,车轮罩的前后尺寸扩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874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通过新设置角撑件和多个隔板部件,从而避免铰链柱向车身后方倒下、下边梁的弯折变形。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中,由于增加角撑件、隔板部件等新设零件,因此在车身重量増加之外,还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担忧。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时,角撑件和多个隔板部件分别接受碰撞负荷的前后方向后方成分和车宽方向内侧成分,因此下边梁的弯折变形被抑制。
即,由于由碰撞负荷引起的下边梁的弯折变形在结构上被抑制,因此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直接作用于下边梁,引发下边梁向车宽方向内侧倒下的内倒变形。当在下边梁产生内倒变形的情况下,剪切应力作用在由下边梁的外面板与内面板的焊接形成的接合部(凸缘部),最终,存在外面板与内面板的接合部破裂而产生下边梁的截面崩塌的担忧。
当在下边梁产生截面崩塌时,无法使碰撞负荷经由下边梁向车身后方充分地传递分散,从而招致车室的变形。尤其是,在增大了车轮尺寸的车辆中,车轮罩的前后长度被放大,难以在下边梁的前端部分确保吸收冲击用的压溃区域,因此,与未增大车轮尺寸的车辆相比,在小重叠碰撞时下边梁的内倒变形的倾向显著。
即,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目前还留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19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衬底中的凹入部分及形成凹入部分的方法
- 下一篇: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