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尾气加热装置、尾气加热方法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7223.5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6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子兵;李艳光;黄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F01N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唐述灿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加热 装置 方法 汽车 | ||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尾气加热装置、尾气加热方法和汽车,属于汽车领域。尾气加热装置包括气体存储箱、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控制阀、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控制阀、加热器和控制单元。气体存储箱具有进气口、出气口、气体收集腔体和气体加热腔体,气体收集腔体与气体加热腔体可连通,进气口与气体收集腔体连通,出气口与气体加热腔体连通,进气口用于与发动机排气口连通,出气口用于与尾气处理装置进气口连通。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气体收集腔体内。第一控制阀位于气体收集腔体和气体加热腔体之间,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气体收集腔体与气体加热腔体的连通状态。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气体加热腔体内。第二控制阀位于出气口。加热器位于气体加热腔体内。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尾气加热装置、尾气加热方法和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尾气,尾气进入到尾气处理装置中,尾气处理装置对尾气进行净化后再将尾气排放,以减轻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尾气处理装置对尾气的净化效率与尾气的温度有关。尾气的温度越高,尾气处理装置对尾气的净化效率越高;尾气的温度越低,尾气处理装置对尾气的净化效率越低。
在汽车的冷启动阶段,也即在发动机水温低的情况下启动,尾气的温度较低,尾气处理装置对尾气的净化效率越低,无法实现有效净化,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尾气加热装置、尾气加热方法和汽车,提高尾气处理装置的净化效率,减少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尾气加热装置,所述尾气加热装置包括:气体存储箱,具有进气口、出气口、气体收集腔体、气体加热腔体和隔板,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体收集腔体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气体加热腔体连通,所述隔板位于所述气体收集腔体和所述气体加热腔体之间,所述进气口用于与发动机排气口连通,所述出气口用于与尾气处理装置进气口连通;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气体收集腔体内;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隔板上,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气体收集腔体与所述气体加热腔体的连通状态;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气体加热腔体内;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出气口;加热器,位于所述气体加热腔体内;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发动机处于冷启动阶段,当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压力小于第一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当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当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压力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当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开启,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在0.02兆帕至0.15兆帕之间,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在0.2兆帕至0.4兆帕之间。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分别与所述加热器和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传输的发动机水温信息,所述发动机水温信息用于表示发动机所处的阶段,所述发动机水温信息指示的发动机水温小于温度阈值表示所述冷启动阶段,所述发动机水温信息指示的所述发动机水温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表示正常运行阶段;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当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冷启动阶段时,控制所述加热器工作,当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正常运行阶段时,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开启。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尾气加热装置还包括:吸气加压泵,所述吸气加压泵位于所述进气口处,所述吸气加压泵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当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冷启动阶段时,控制所述吸气加压泵工作,当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正常运行阶段时,控制所述吸气加压泵停止工作。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温度阈值在85摄氏度至95摄氏度之间。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为单向控制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72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