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ORVR车型的脱附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4555.8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7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顾峰;王伟;郭梦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B60K15/035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孙永申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orvr 车型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ORVR车型的脱附系统及车辆,包括脱附管、炭罐、节流装置和燃料箱,所述脱附管连接于发动机与所述炭罐之间,所述炭罐通过设置于自身上的通大气口与外界空气连通,所述炭罐还通过设置于自身上的通燃料箱接口经加注排气通道与加注排气阀相连接,所述加注排气阀与所述燃料箱内部连通,形成脱附通路,所述节流装置连接设置于所述通燃料箱接口与所述加注排气通道之间,并通过脱附支路与所述脱附管相连通,用于在脱附时,对来自燃料箱内部的气体进行节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为ORVR车型提供了脱附节流装置的结构,实现脱附时对来自燃料箱内部的气体进行节流,而在加注燃料时不产生背压,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ORVR车型的脱附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由于汽油,甲醇等燃料具有易挥发的特性,在燃料加注和日常存储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燃料蒸汽产生,不加以控制极易造成大气污染。目前汽车上一般会配备燃料蒸汽排放控制系统,其中就包含有炭罐,炭罐内部由吸附性很强的活性炭填充,用来吸附燃料蒸汽,当汽车发动机运转的时候,发动机进气歧管连通碳罐,通过负压将炭罐吸附的燃料蒸汽进行脱附,并进入进气歧管参与燃烧,对活性炭进行清洗以便再次吸附燃料箱内新的燃料蒸汽,达到节约燃料和环保的目的。
世界主要地区的汽车排放法规在逐步加严,中国第六阶段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法规中增加了加油过程污染物排放要求。多数地区和汽车厂商通常会采用车载加油油气回收装置(Onboard Refueling Vapor Recovery,ORVR)来收集加注燃料产生的燃料蒸汽。该装置将燃料箱的加注排气管从原来的连通大气,变更到连通到炭罐,利用炭罐内的活性炭吸附加注时产生的燃料蒸汽。为保证在短时间内顺畅的进行燃料加注,通常加注排气管通径比存储时排气管通径大,且直接与炭罐连通,通常也不能设置保压功能,防止由于加注排气背压大导致的加注提前跳枪或者加不进燃料的情况发生。
鉴于上述脱附过程,由于炭罐连通燃料箱的通路背压较小,当空气流经活性炭的背压较大时,容易造成脱附需要的较大流量气体从燃料箱内吸取,较少的气体流量对活性炭进行清洗,存在将燃料箱吸瘪,炭罐清洗不充分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的风险,进一步的引起燃料箱破裂、蒸汽溢出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例如申请号为CN202010468334.7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碳罐脱附诊断方法及系统,在进行脱附诊断时,先诊断单向阀二是否处于损坏常开状态,再检测脱附管路是否故障,提高脱附管路故障检测的精准度,但该方案没有解决由于车辆配备ORVR装置后带来的脱附流量主要流经燃料箱内部,导致燃料箱吸瘪,炭罐清洗不充分的问题。又如申请号为CN202020160782.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燃油系统保护阀及汽车,通过保护阀的结构设计实现维持燃油箱与碳罐压力平衡;避免燃油箱出现正压膨胀和负压吸瘪的情况,但该方案在排气通径上设置了保压,适用于非ORVR车型,同时在脱附时连通燃油箱和炭罐,不能避免脱附流量主要流经燃料箱内部,导致炭罐清洗不充分的问题。
以上案例没有解决由于车型配备ORVR装置后带来的脱附流量主要流经燃料箱内部,导致燃料箱吸瘪,炭罐清洗不充分的问题,存在潜在的燃料箱破裂、燃料蒸汽溢出等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ORVR车型的脱附系统及车辆。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ORVR车型的脱附系统,包括脱附管、炭罐、节流装置和燃料箱,所述脱附管连接于发动机与所述炭罐之间,所述炭罐通过设置于自身上的通大气口与外界空气连通,所述炭罐还通过设置于自身上的通燃料箱接口经加注排气通道与加注排气阀相连接,所述加注排气阀与所述燃料箱内部连通,形成脱附通路,所述节流装置连接设置于所述通燃料箱接口与所述加注排气通道之间,并通过脱附支路与所述脱附管相连通,用于在脱附时,对来自燃料箱内部的气体进行节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45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