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备标定方法及相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1504.X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4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黄炎;苏启奖;王柯;钟力强;麦晓明;吴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80 | 分类号: | G06T7/80;G06V10/80;G06T7/30;G01S7/49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杨小红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数据 融合 设备 标定 方法 相关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备标定方法及相关装置,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第一预置棋盘格标定板在全景相机和激光雷达中的可见光平面和激光平面;根据距离约束方程对全景相机和激光雷达进行标定;根据全景相机第一标定图像和红外热成像仪第二标定图像获取缩放的图像尺度因子;计算第一标定图像和第二标定图像之间的图像偏移量;根据图像尺度因子和图像偏移量对全景相机和红外热成像仪进行标定;采用标定后的全景相机、激光雷达和红外热成像仪进行数据采集,得到融合点云图。本申请解决了现有多源数据融合处理装置中缺乏对红外图像的集成,且设备之间缺乏准确度较高的标定方法,导致融合数据的可视化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设备标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备标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源数据融合处理装置,能将多种传感器,如多线激光雷达、全景相机、惯导集成在平台上,采集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内业环境中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生成着色后的点云数据及全景图。该系统能够快速采集特定环境的实景三维模型,系统构成如图4所示。常见的全景激光移动测量系统为背包式,由定位定姿测量分系统、采集控制分系统、供电分系统和背负分系统组成。如图5所示为外观图,背负式全景激光移动测量系统只有可见光和激光的融合功能,缺少对红外图像的集成,且设备之间缺乏准确度较高的标定,导致融合数据的可视化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备标定方法及相关装置,用于解决现有多源数据融合处理装置中缺乏对红外图像的集成,且设备之间缺乏准确度较高的标定方法,导致融合数据的可视化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备标定方法,包括:
分别获取第一预置棋盘格标定板在全景相机和激光雷达中的可见光平面和激光平面;
以所述可见光平面和所述激光平面的距离差为零构建距离约束方程,并根据所述距离约束方程对所述全景相机和所述激光雷达进行标定;
根据所述全景相机第一标定图像和红外热成像仪第二标定图像获取缩放的图像尺度因子;
根据像素差原理计算所述第一标定图像和所述第二标定图像之间的图像偏移量;
根据图像尺度因子和所述图像偏移量对所述全景相机和所述红外热成像仪进行标定;
采用标定后的所述全景相机、所述激光雷达和所述红外热成像仪进行数据采集,得到融合点云图。
可选的,所述根据像素差原理计算所述第一标定图像和所述第二标定图像之间的图像偏移量,之后还包括:
采用预置配准误差公式对所述全景相机和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双目配置进行图像配准操作,所述预置配准误差公式为:
其中,f为焦距,Ipix为像素大小,dx为基线长度,Doptimal为目标距离,Dtarget为实际距离,σx为配准误差值。
可选的,所述以所述可见光平面和所述激光平面的距离差为零构建距离约束方程,并根据所述距离约束方程对所述全景相机和所述激光雷达进行标定,之后还包括:
分别获取第二预置棋盘格标定板在第一激光雷达和第二激光雷达中的两个标定激光平面,所述激光雷达包括所述第一激光雷达和所述第二激光雷达;
以所述两个标定激光平面的距离差构建激光标定约束方程,并根据所述激光标定约束方程对所述第一激光雷达和所述第二激光雷达进行标定。
可选的,所述分别获取第二预置棋盘格标定板在第一激光雷达和第二激光雷达中的两个标定激光平面,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15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