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弹性波器件封装与包含弹性波器件的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7732.5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2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熊谷浩一;中村博文;门川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安日本科技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H3/02 | 分类号: | H03H3/02;H03H9/1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史瞳;谢琼慧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器件 封装 包含 模块 | ||
本发明的弹性波器件封装,包含在压电基板的表面设置梳状电极而形成的弹性波器件、与所述弹性波器件的所述表面之间形成间隙且供所述弹性波器件搭载的封装基板,及形成于所述封装基板的搭载侧的所述弹性波器件的封装树脂,通过所述封装树脂在所述封装基板与所述弹性波器件间形成环绕所述梳状电极的中空部,且在所述封装树脂与所述弹性波器件间,所述弹性波器件在相对于所述表面的相对面的至少80%的面积覆盖有导电性树脂层。所述弹性波器件封装通过所述导电性树脂层,能适当且合理地赋予可抑止所述ESD破坏的结构、也就是能提升ESD耐受性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性波器件封装与包含弹性波器件的模块的改良。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装置中使用的弹性波器件,一般是在诸如钽酸锂或铌酸锂之类的压电基板上形成梳状电极(IDT:Inter-Digital Transducer),而构成例如带通滤波器等具有频率滤波性能的器件。以带通滤波器为例,其中心频率是由使用的压电基板的传播速度与所述梳状电极的电极指的间距与电极指的长度决定。随着近年来移动通信使用频率的高频化,构成所述弹性波器件的所述梳状电极的电极指的间距有逐渐变小的倾向。因此,在梳状电极带电的情况下,成对的梳状电极间电荷的差异,会在梳状电极形成比以往更大的电场(电位差),而引起一般被称为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破坏的、在梳状电极间因为放电而造成的破坏与损伤。
这里,近年来因为弹性波器件的产线自动化,减少了人类在制程中与器件接触的机会,而让HBM(Human Body Model)模式的ESD破坏有减少的趋势。
另一方面,自动化装置中的弹性波器件会因为摩擦或静电诱导而带电,所述带电的弹性波器件与金属接触容易引起ESD破坏。
像这样的ESD破坏被称为CDM(Charged Device Model)模式,目前弹性波器件在构造上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在弹性波器件的制造过程中,不得已会在产线中容易引起静电的场所采取设置静电消除器(Ionizer)的应对措施。另外,在弹性波器件的安装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要采取静电管理,因此伴随而来的设备投资或工时的增加将导致弹性波器件及包含弹性波器件的零件或是机器的成本提高。
再者,由于弹性波器件的功能的多样化,在一个弹性波器件中可以设置十个以上的梳状电极,在这之中,存在着不与外部端子连接且电位相对外部无法固定的浮动电极图案。所述浮动电极图案一旦累积电荷将会很难消除,而容易导致ESD破坏。
此外,为了防止弹性波器件的制造过程中的焦电破坏,有专利文献1(特开2006-33053号公报)中所示,在制造过程中将构成弹性波器件的弹性波器件的电极图案与导电性组件接触的技术。另外,也有专利文献2(特开平9-172349号公报)与专利文献3(特开平9-116364号公报)中所示,为达到同样的目的,在弹性波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所述弹性波器件的电极图案的形成面上覆盖具有导电高分子的保护膜,之后再将所述保护膜除去的技术。然而,所述专利文献1~3的目的并非是抑止ESD破坏,并且,其弹性波器件本身也不具备抑制ESD破坏的结构。此外,专利文献4(特许第3439975号公报)中的导电性树脂层连接于接地用的导体图案的构成组件,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不同。再者,专利文献4中为了让导电性树脂具有电磁屏蔽层的功能,所述导电性树脂为「厚度为1mm以下且阻抗值为10Ω·cm以下的材料」,较佳地,具有较低的阻抗值。本发明为了提升ESD的耐受性,且基于后述的理由,导电性树脂不需要具有与金属膜相当的低阻抗值,且目的与构成也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为针对包含弹性波器件封装及弹性波器件的模块,能适当且合理地赋予可抑止所述ESD破坏的结构、也就是能提升ESD耐受性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安日本科技株式会社,未经三安日本科技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77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车载电子标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