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肥祛湿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0421.6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7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焦春伟;谢意珍;张智;李娟;陈家明;李舜贤;连晓东;郑娇吉;郑超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粤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10 | 分类号: | A23L33/10;A23L7/10;A23L7/20;A23L11/00;A61K36/8998;A61P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36 | 代理人: | 程长文 |
地址: | 512029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肥 组合 制剂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肥祛湿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按重量份数计,所述减肥祛湿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决明子1‑15份、炒麦芽10‑30份、杜仲雄花1‑10份、桑叶1‑10份、甘草5‑20份、赤小豆5‑20份、薏米5‑20份、茶复合物15‑50份;所述茶复合物进一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乌龙茶5‑30份、茉莉花茶0‑20份、绿茶5‑35份、玄米茶5‑50份、普洱茶10‑40份、红茶0‑15份。本发明能够在减肥祛湿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且组分原料绿色健康,无副作用,安全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保健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肥祛湿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的饮食结构、身体锻炼不足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全球肥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柳叶刀》发布: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肥胖人数从1975年的1亿5百万上升至2014年的6亿4千1百万。中国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
众所周知,肥胖是非传染性疾病,但是由其引起的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各种类型的癌症是其主要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4%糖尿病患者、23%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以及7%-41%癌症患者超重和肥胖。因此预防和治疗肥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肥胖是指人身体内储存过多的能量,主要以脂肪的形式体现,其内在表现为脂肪细胞数量増多、体积增大两方面,外在表现为体重增加。从能量的角度来讲,当人体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人体就会富足多余的能量,日积月累,能量积累过多,就转化为脂肪的形式存在,最终导致肥胖。因此减肥就是要维持能量负平衡(摄入小于消耗),从减肥机理来讲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吸收(控制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加速排泄(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理论认为,痰湿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痰湿质肥胖占肥胖人群的90%以上。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火湿分治论》曰:“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张聿青医案》更是明确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因此中医多采用祛湿方治疗肥胖。
目前常用的减肥手段有运动、饮食控制、服用减肥药物、服用具有减肥功效的食品或保健食品等。适当的运动加合理的饮食控制是最健康的减肥方式,但减肥效果不明显,且需要长期的坚持,因此减肥人群还会选择使用减肥药物或减肥食品。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减肥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使用会扰乱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因此不宜长期应用。此外还有一类以中药植物原料为主制成的减肥功能食品或保健食品,这类产品安全性相对更高,更健康,但目前大多数产品的组方缺乏科学性,仅从减肥机制的某一点宣称产品具有减肥作用,缺乏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理论相结合的产品配方功效性研究依据,导致产品难以发挥其有效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减肥祛湿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能够在减肥祛湿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且组分原料绿色健康,无副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肥祛湿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决明子1-15份、炒麦芽10-30份、杜仲雄花1-10份、桑叶1-10份、甘草5-20份、赤小豆5-20份、薏米5-20份、茶复合物15-50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按重量份数计,所述茶复合物包括以下组分:乌龙茶5-30份、茉莉花茶0-20份、绿茶5-35份、玄米茶5-50份、普洱茶10-40份、红茶0-15份。
本发明的组方思想为发挥各原料的协同作用,从抑制食欲、减少吸收、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促进食物排泄等多个途经发挥减肥减脂作用;另外,针对肥胖人群“湿气”偏重的特点,添加了赤小豆和薏米等成分,发挥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粤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粤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0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