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基电光调制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4515.2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6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孙佳琪;杨妍;欧祥鹏;唐波;李志华;王文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F1/01 | 分类号: | G02F1/01;G02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佟林松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光 调制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基电光调制器及其制备方法,硅基电光调制器包括:衬底,其包括埋氧层和位于所述埋氧层上的脊形波导结构,所述脊形波导结构包括条形波导;绝缘层,位于所述脊形波导结构的上表面;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位于所述条形波导上,在所述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上的电极过孔中。本发明采用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能够有效增强场能量的性质,增加电光相互作用与调制能力,实现了调制器长度的降低,同时解决了长度尺寸与消光比之间的相互限制的矛盾,最终实现调制器的长度在30um以下,提高消光比在50dB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子集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基电光调制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硅基电光调制器是光互联、光通信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之一,是完成电信号到光信号的转换,实现高速信息在光电子集成芯片上传输和处理的前提,随着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硅基电光调制器也从分立部件逐渐走向集成化。传统的硅基电光调制器长度较大,从工艺节点、芯片集成度和成本的角度不利于光电集成。
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硅基电光调制器是载流子注入型MZI(马赫-曾德尔干涉仪)调制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正偏电压,由P区与N区向I区注入少数载流子,最终实现MZI出口端两列光相位相反,进行消光,从而利用电信号实现对光信号的调制。但是,载流子注入型MZI调制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调制器的长度受到焦耳热的影响而难以进一步降低,影响光电集成化;二、长度与消光比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难以获得较大的消光比。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基电光调制器及其制备方法,对现有硅基电光调制器的电学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硅基电光调制器,可以有效减少器件尺寸,提高光电集成度,同时,可以实现较大的消光比。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硅基电光调制器,包括:
衬底,其包括埋氧层和位于埋氧层上的脊形波导结构,脊形波导结构包括条形波导;
绝缘层,位于脊形波导结构的上表面;
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位于条形波导上,在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绝缘层上的电极过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硅基电光调制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衬底,衬底包括埋氧层和位于埋氧层上的顶层硅;
刻蚀顶层硅形成脊形波导结构,脊形波导结构包括条形波导;
在脊形波导结构的上表面形成绝缘层结构;
在条形波导上,形成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
在绝缘层上形成电极过孔,在电极过孔内沉积金属材料,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达到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表面等离子激元结构,能够有效增强表面电场场能量的性质,增加电光相互作用与调制能力,实现了调制器长度的降低,同时解决了长度尺寸与消光比之间的相互限制的矛盾,最终实现调制器的长度在30um以下,提高消光比在50dB以上;
(2)等离子激元结构包括金属结构,在工作电压下,利用金属结构实现工作臂(载流子注入的区域)与非工作臂输出相同振幅,相位相反的电磁场,从而实现最大的消光比;
(3)金属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良好的散热效果可以消除温度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更大剂量载流子的注入,增加调制效果,减少调制器长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45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