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龙虾壳调味粉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5816.1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6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季旺;杨海琦;郑煜飞;廖鄂;王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轻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27/10 | 分类号: | A23L27/10;A23L27/40;A23L5/20;A23L5/00;A23L29/30;A23L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赵爽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龙虾 调味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龙虾壳调味粉及其加工方法。该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洗净的小龙虾壳于卤水中蒸煮脱腥,然后经干燥、超微粉碎、过筛,与辅料混合得到虾壳粉成品。本发明采用先蒸煮脱腥、干燥、超微粉碎再添加辅料提味增香的工艺流程,与传统虾调味品工艺相比流程简便,工艺参数合理,充分利用了小龙虾下脚料,生产成本低;在脱腥的前提下,保证了小龙虾壳粉的色泽口感,保留了浓郁的小龙虾风味。本发明的实施有利于小龙虾资源的绿色增值利用,促进小龙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小龙虾壳调味粉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ll)也称克氏原螯虾,是存活于淡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小龙虾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动物性食品。小龙虾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由于生长速度快、杂食性、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绝对的竞争优势,小龙虾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淡水经济虾类,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是小龙虾的主要产地。近年来,小龙虾在我国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和消费国。2007年至2019年,我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由26.55万吨增加到208.96万吨,增长了40多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
目前,有关虾调味品研究报道很多。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524163)公开了“一种全利用对虾加工调味虾产品的方法”,将南美对虾下脚料经压榨、组织破碎、控制酶解、固液分离和美拉德反应、配料、浓缩后制得该产品。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5639582A)公开了“一种南极磷虾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南极磷虾清洗、脱壳取肉、均质,加入酶制剂进行控酶水解,灭酶后按比例加入各类辅料制得该产品。但以上方法存在着下脚料利用率低、仅保证了调味品的滋味,没有浓郁的虾的气味和良好的色泽(公开号CN101524163);下脚料浆液的浓度为50%~66.7%,而酶解液中固形物含量仅为5%~10%,酶解后有其他废弃物产生的问题(公开号CN105639582A),例如,大量的壳聚糖被当作废弃物丢掉。
小龙虾的食用部位基本以虾尾和虾仁为主,可食用部分的比例仅占16%,大量的虾壳被丢弃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将其分解销毁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及社会资源。此外,小龙虾的虾壳常被作为动物饲料回收,附加值低。虾壳中含有大量甲壳素和虾青素,甲壳素和虾青素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例如,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随着小龙虾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产生大量的虾壳等副产物,利用虾壳开发具有浓郁虾风味的调味粉将会进一步丰富水产调味品种类,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同时极大程度上提高小龙虾利用率,增加附加值,促进小龙虾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浓郁小龙虾风味、色泽红亮、口感细腻、且有较长的货架期,能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的小龙虾壳调味粉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小龙虾壳调味粉的加工方法,该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洗净的小龙虾壳于卤水中蒸煮脱腥,然后经干燥、超微粉碎、过筛,与辅料混合得到成品;
所述卤水包括:2~4重量份干姜、3~5重量份高良姜、5~7重量份肉蔻、8~10重量份甘草、2~4重量份桂枝、3~5重量份陈皮、2~4重量份肉桂、5~7重量份白芷、15~25重量份盐和1000~1500重量份水;
所述蒸煮脱腥的时间为30~50min;
所述干燥的时间≥40min,所述干燥的温度为60~85℃;
所述过筛使得物料的粒径≤400目;
所述辅料包括:1~2重量份麦芽糊精、1~2重量份柠檬酸、2~3重量份白砂糖。
发明人在前期的试验过程中,也曾尝试过其他卤水,如用于卤肉的卤水,但该卤水无法实现对小龙虾壳的脱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轻工大学,未经武汉轻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58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年发电量AEP评估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抓取装置及具有其的封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