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伸缩式竖井井架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51007.3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1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崔磊;周永举;肖威;周倩;鲁超;苏习灿;宋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5/00 | 分类号: | E21B15/00;E21B7/02;E21D1/06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李博 |
地址: | 450016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伸缩 竖井 井架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移动伸缩式竖井井架及其工作方法,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部安装有移动调节机构,底座上部安装有第一井架和第一高度调节机构,第一井架上部活动套设有第二井架且第一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第一井架和第二井架相连接;所述第二井架上安装有第二高度调节机构,第二井架内滑动设置有滑移梁,第二高度调节机构与滑移梁相连接。本发明通过设计两级增程机构,控制调节井架整体高度,为钻机安装拆卸提供了操作空间,并且配合移动机构在井架整体提升后便于带动钻机的整体移动,解决了目前钻机安装难度大,耗时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竖井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伸缩式竖井井架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大型竖井钻机而言,由于龙门吊高度,钻架的受力状况及工作稳定性要求的限制,竖井井架不能设计的过高,而且如果钻架超大,设备安装也会极为不便,工程造价亦随之加大。但现在大型竖井钻机的刀盘及导向的长度往往很长,设备安装难度大,并且在安装及拆卸竖井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组装及拆解刀盘和导向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现有竖井井架基础上安装拆卸大型竖井钻机难度大,并且耗时长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伸缩式竖井井架及其工作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移动伸缩式竖井井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部安装有移动调节机构,底座上部安装有第一井架和第一高度调节机构,第一井架上部活动套设有第二井架且第一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第一井架和第二井架相连接;所述第二井架上安装有第二高度调节机构,第二井架内滑动设置有滑移梁,第二高度调节机构与滑移梁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调节机构包括移架小车和抬架千斤顶,移架小车通过抬架千斤顶活动安装在底座下部且底座底部设置在移架小车车框架内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机构包括一级伸缩油缸,一级伸缩油缸固定安装在底座上且一级伸缩油缸位于第一井架外侧,一级伸缩油缸缸体穿过第二井架通过连接梁与第一井架活动连接且一级伸缩油缸缸体与第二井架固定连接,第二井架活动套设在第一井架中的导向立柱上,对应的导向立柱通过第一连接梁相连接且第一连接梁活动套设在一级伸缩油缸缸体上;所述第二井架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高度调节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高度调节机构包括二级伸缩油缸,二级伸缩油缸固定安装在第二井架上部且二级伸缩油缸缸体与滑移梁固定连接,滑移梁滑动设置在第二井架内的立柱上且对应的立柱与第二连接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井架、第一连接梁、第二井架和第二连接梁整体组成门式框架结构。
一种移动伸缩式竖井井架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钻机工作准备:移架小车不与地面接触,利用抬架千斤顶抬起移架小车,将底座固定在地面上;
S2、钻机工作:一级伸缩油缸不运动,仅需二级伸缩油缸带动滑移梁沿着第二井架立柱上下移动,滑移梁上钻机上下移动完成钻井动作;
S3、钻机拆卸:当需要拆卸刀盘时,通过一级伸缩油缸和二级伸缩油缸同时运动,整体提升井架高度,并且将钻机主体部分整体从井中提出;
S4、整机移动:当钻机主体部分整体提出后,利用抬架千斤顶伸出移架小车,移架小车与地面接触,同时底座脱离地面,通过移架小车带动井架和钻机整体移动让开井口,方便竖井检测和后续施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门型框架结构内设计两级增程机构,利用两级增程机构调节门型框架高度,为设备安装拆卸提供操作空间,并且在门型框架结构底部设置有移动机构,由于钻机钻具很长,在需要拆卸刀盘时,需要通过一级和二级增程机构将井架升至最高才可以把钻具整体提出,并通过移动机构整体带动井架和设备移动,使得竖井钻价安装拆卸步骤大大减少,并且降低了钻机安装与拆卸时间和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1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