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跨介质飞行器动力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654639.5 | 申请日: | 2020-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15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凡;朱清华;李健;龙福坤;刘超凡;莫瑞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王慧颖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质 飞行器 动力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例如一种跨介质飞行器动力装置,为外螺旋桨可向后翻折的无轴涵道跨介质飞行器动力装置,包括:涵道前外罩、内叶轮叶片、传动杆件、外螺旋桨叶、传动前齿圈、前联动齿轮、外螺旋桨传动外罩、涵道尾罩、后联动齿轮、外螺旋桨旋转扣、传动后齿圈、传动齿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出水和入水过程以及在水中航行时,将外螺旋桨向后翻折可以极大减小外螺旋桨受到的冲击力和外螺旋桨受到的来自水的阻力,具备机械结构简单、经济性好、航行阻力小、效率高等优点,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新式飞行器,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设备技术领域,指代某种适用于空飞动力与水推动力融合的跨介质飞行器的动力装置,具体是一种跨介质飞行器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跨介质飞行器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飞行单位。因其可以在水和空气两种介质中自主航行并根据需要及时在两种航行状态之间过渡转换,它在侦察、快速部署和突击作战方面有着极高的隐蔽性;同时航行介质的变换也会在作战中给它带来更好的生存能力。将跨介质飞行器与无人机技术融合的新技术势必会在未来战争以及民用搜救、资源探测等领域起着巨大作用。考虑到空气和水的密度有着较大的差别,设计动力系统在两种介质中的不同工作状态以及介质转换过程中动力装置作出的相应调整是跨介质飞行器设计方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的设计中,多数是直接改变发动机的动力,而将同一种螺旋桨直接在两种介质中使用,这一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两种介质,加大了航行过程中的阻力或是加大发动机负载。另一方面,在出水和入水的过程中将会给螺旋桨带来巨大的冲击。对动力装置的优化改善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公开了一种外螺旋桨可向后翻折的无轴涵道动力装置,设计的内叶轮的叶片实际上是比外螺旋桨叶片更加宽厚的,无轴涵道可以减小在航行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另外,出水和入水过程以及在水中航行时,将外螺旋桨向后翻折可以极大减小外螺旋桨受到的冲击力和外螺旋桨受到的来自水的阻力;本实用新型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新式飞行器,应用前景广阔。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跨介质飞行器动力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涵道前外罩,涵道前外罩对整个涵道结构起整流作用,减小飞行器在空气中和水中航行时的阻力。所述的涵道前外罩的头部内测设置传动前齿圈,所述的传动前齿圈中间安装有内叶轮叶片,传动前齿圈带动内叶轮叶片旋转以提供在水下航行时的推力;所述的传动前齿圈在下端与前联动齿轮相互啮合,前联动齿轮一侧通过直齿轮与传动前齿圈相互啮合,为水下航行提供动力,另一侧通过伞齿轮与传动杆件相互啮合,接收来自动力源的转动。
所述的涵道前外罩的尾部设置有传动后齿圈,所述的传动后齿圈上设置若干个外螺旋桨旋转扣,外螺旋桨叶通过外螺旋桨旋转扣安装在传动后齿圈上,所述的外螺旋桨叶能够通过绕外螺旋桨旋转扣翻折,从垂直于涵道轴向方向过渡到平行于涵道轴线方向,外螺旋桨叶在传动后齿圈的带动下绕涵道轴线转动,为飞行器在空气中飞行提供动力;所述的传动后齿圈下端设置后联动齿轮,传动后齿圈通过传动齿轮与后联动齿轮相互啮合,后联动齿轮间接与传动齿轮相互啮合,为在空气中飞行提供动力,另一侧通过伞齿轮与传动杆件相互啮合,接收来自动力源的转动。
所述的涵道前外罩下端设置有传动杆件,所述的传动杆件一侧为杆部端,其与动力源连接;传动杆件另一侧为伞齿轮,传动杆件的伞齿轮分别与前联动齿轮、后联动齿轮啮合,所述的传动杆件通过换挡选择模式将旋转进一步传递给前联动齿轮或是后联动齿轮。
进一步,外螺旋桨传动外罩安装在涵道前外罩的后端,利用外螺旋桨传动外罩将装有外螺旋桨叶和外螺旋桨旋转扣的传动后齿圈罩住,保证内部结构不直接暴露在介质中,减小腐蚀也防止外物损伤旋转结构,同时也保证了涵道外表面的流线构型。
进一步,所述的外螺旋桨传动外罩的最尾端设置涵道尾罩,保证涵道的整体流线型并防止内部结构直接暴露在介质中。
进一步,所述的内叶轮叶片采用无轴式设计安装在涵道内侧,并与传动前齿圈相连,通过传动前齿圈旋转带动内叶轮叶片转动以在水中航行时提供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546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机的尾翼变距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金刚石破碎筛选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