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红外线对准功能的节能轻型投料叉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20861.1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47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徐奔;徐文权;许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晶(中国)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75 | 分类号: | B66F9/075;B66F9/20;B66F9/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沈栋栋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红外线 对准 功能 节能 轻型 投料 叉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红外线对准功能的节能轻型投料叉车,涉及到叉车技术领域,包括叉车底架、货叉机构、控制箱、第一框架机构、第二框架机构、驱动机构、升降机构、红外线传感器和警报器,叉车底架的一端设有第一框架机构和控制箱,第一框架机构上设有第二框架机构,第二框架机构上设有货叉机构,控制箱内设有驱动机构,第二框架机构上设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连接货叉机构和驱动机构,第一框架机构的两侧各设有一红外线传感器,控制箱上设有警报器,控制面板设置在第一框架机构的一侧,控制面板分别与驱动机构、红外线传感器和警报器电连接。其结构简单、重量轻,只有传统叉车重量的30%、体积小,具有自动对准功能,适于楼层上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叉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具有红外线对准功能的节能轻型投料叉车。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叉车领域中,叉车用来搬运一些体积较大、重量较大的货物,且现有的叉车内部零件过于复杂,导致叉车体积一般较大,从而不能把叉车开机电梯内,而在一些厂房等施工现场,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楼层之间实现搬运,而由于楼层之间承重和空间有限,常用的吊臂并不适合在狭窄的空间上使用,且现有的叉车上也不具有自动对准功能,当货物的体积过大时会阻碍使用者的视线,使得叉车不能够准确的进入到电梯内,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碰撞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红外线对准功能的节能轻型投料叉车,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红外线对准功能的节能轻型投料叉车,包括叉车底架、货叉机构、控制箱、第一框架机构、第二框架机构、驱动机构、升降机构、红外线传感器、警报器和控制面板,所述叉车底架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框架机构和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位于所述第一框架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框架机构上滑动地设有所述第二框架机构,所述第二框架机构上滑动地设有所述货叉机构,所述控制箱内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框架机构上还设有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货叉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框架机构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所述控制箱上设有所述警报器,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机构的一侧,且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警报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测距传感器,所述叉车底架的另一端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测距传感器,每一所述测距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液压缸和液压杆,所述液压缸设置在所述叉车底架的一端,且所述液压缸位于所述第一框架机构的内侧,所述液压杆的一端与所述液压缸连接,所述液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机构连接,所述液压缸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推动手柄,所述控制箱的上端设有所述推动手柄,且所述推动手柄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的上端转动地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机械臂,所述控制面板通过所述机械臂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机构的一侧。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控制面板包括面板主体、显示屏、处理器和控制按钮模块,所述面板主体的中部设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处理器设置在所述面板主体的内部,所述控制按钮模块设置在所述面板主体上,且所述控制按钮模块位于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其中,所述显示屏、所述控制按钮模块、所述驱动机构、两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所述警报器、两所述测距传感器和所述液压缸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货叉机构包括两货叉和一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框架机构滑动地连接,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升降机构,两所述货叉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且两所述货叉位于所述安装板上远离所述第二框架机构的一侧。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传动轴和卷轮,其中,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从动齿轮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中部,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两所述卷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晶(中国)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日晶(中国)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208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利工程一体化防护坡结构
- 下一篇:一种土地整治用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