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射频探测的黑飞无人机探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85736.1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86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纪元法;黄佳辉;孙希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5/06 | 分类号: | G01S5/06;H01Q1/22;H01Q1/28 |
代理公司: | 桂林文必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34 | 代理人: | 张学平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射频 探测 无人机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射频探测的黑飞无人机探测系统,通过两路天线同时接收无人机发出的射频信号,能够实时监测禁飞区内的黑飞无人机,通过向所述航向舵机和所述俯仰舵机发送控制信号,能够驱动所述航向舵机和所述俯仰舵机精确旋转至特定位置,所述航向舵机和所述俯仰舵机通过舵盘与机械联动,所述航向舵机和所述俯仰舵机能够分别控制天线水平和竖直转动,结合舵机和定向天线的特性,测量出所述航向舵机和所述俯仰舵机的转动位置,能够对黑飞无人机进行全方位定位和跟踪,减少监控盲区,使探测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黑飞无人机探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射频探测的黑飞无人机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伴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小型、超小型无人机技术飞速发展,横空出世,全球普及,时至今日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物流、植保、消防、测绘、航拍等多个领域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随着无人机数量的快速增长,未经登记、不被允许的“黑飞”事件时有发生,对民航机场、敏感目标以及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带来了严重社会隐患。无人机可能引起人伤物损、干扰航班飞行、测绘泄密以及被恐怖分子利用等危害,同时“低小慢”无人机非常隐蔽,及时发现黑飞无人机成为空域监管的难题。
目前,针对无人机的探测主要有光电探测、雷达探测和射频探测等方法。其中光电探测是高清摄像头采集无人机图像,根据无人机图像特征来检测无人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将无人机与飞鸟、气球等严格区分开来,而且容易受到障碍物遮挡;雷达探测主要利用雷达信号的回波来探测目标,但是针对“低小慢”无人机,由于有效反射面积很小,使得雷达很难收到无人机返回的雷达信号,从而影响雷达探测的性能;射频探测是检测无人机通信时的无线信号,通信过程中无人机发射的无线信号根据通信协议的不同具有独特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有效地检测无人机。此外,射频探测对外不发射电磁波,没有辐射,是被动地接收无线信号进行分析从而探测无人机,适合应用于都市、机场等环境中。
但即使是射频探测,只能对无人机的存在进行探测,而无法对无人机的飞行位置进行实时监测,进而无法对无人机进行全方位定位和跟踪,使监控有盲区,使探测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射频探测的黑飞无人机探测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射频探测,只能对无人机的存在进行探测,而无法对无人机的飞行位置进行实时监测,进而无法对无人机进行全方位定位和跟踪,使监控有盲区,使探测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基于射频探测的黑飞无人机探测系统,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天线支架、旋转装置、支撑装置和通讯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底板连接,并位于所述底板外侧,所述天线支架通过所述旋转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旋转装置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且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所述通讯装置与所述天线支架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天线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航向舵机、第一旋转轴承和俯仰组件,所述航向舵机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且输出轴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所述第一旋转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航向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部,部分伸出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表面,所述俯仰组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承远离所述航向舵机的一侧;所述俯仰组件包括舵机支架、旋转支架和俯仰舵机,所述舵机支架通过支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承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承远离所述航向舵机的一侧,所述旋转支架与所述舵机支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天线支架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舵机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旋转轴承的一侧,所述俯仰舵机与所述舵机支架固定连接,并输出轴与所述旋转支架连接,且位于所述舵机支架和所述旋转支架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857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