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用型TRUCK-T细胞、其制备方法以及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1112.7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2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袁鹏飞;王飞;牛立超;付建强;谷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雅辑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861 | 分类号: | C12N15/861;C12N15/90;C12N15/12;C12N15/62;C12N5/10;A61K39/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彩和律师事务所 11688 | 代理人: | 张红春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用型 truck 细胞 制备 方法 以及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通用型人类TRUCK‑T细胞的方法,包括:(i)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破坏所述人类TRUCK‑T细胞中:14号染色体第23016448位至第23016490位的TRAC基因组区域;和15号染色体第45003745位至第45003788位的B2M基因组区域;并且(ii)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把CAR分子和外源细胞因子基因序列分别插入到TRAC和B2M切割位点,以利用T细胞自身的TRAC的启动子和NFAT进行表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CAR-T技术的免疫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用型TRUCK-T细胞(即,U-TRUCK-T细胞)。
背景技术
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CAR-T细胞治疗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惊艳的治疗效果。目前全球CAR-T领先的几大巨头公司:诺华、Kite、Juno、Cellectis在靶点、共刺激区域、转染方式等方面设计各具特色,诺华CTL019即将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CAR-T产品。国内CAR-T治疗发展紧随美国,百花齐放,开展的CAR-T临床试验已上百项。
随着2017年两款针对CD19的CAR-T产品入市,CAR-T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世界认可。但血液肿瘤病人只占肿瘤病人的23%,其余大多为实体肿瘤,而现如今实体瘤的治疗手段有限,甚至一些实体瘤没有靶向药及治疗手段。CAR-T在实体瘤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有国内外针对实体瘤开展了近200多例临床,主要集中在黑色素瘤、肝癌、肺癌、乳腺癌等高发性癌症。虽然CAR-T在实体瘤中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肿瘤微环境仍为导致许多临床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让CAR-T细胞更好的作用于肿瘤病灶已到达抑制肿瘤,乃至消灭肿瘤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介于CAR-T在治疗肿瘤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基因编辑,在第三代CAR-T的基础上,引入外源细胞因子,将CAR-T改造为能够招募其他天然免疫细胞,增加杀伤性因子释放,降低肿瘤血管的生成,清除细胞外基质等作用第四代CAR-T细胞,即通用型TRUCK-T,用于难治复发性实体瘤的治疗。
由于CAR-T在实体瘤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了疗效,但治疗效果不尽人意,使得CAR-T在治疗实体瘤方面受到限制。基于CAR-T在实体瘤治疗上无法达到血液瘤的治疗效果的因素研究,肿瘤微环境及CAR-T未能重复的进入实体瘤等因素为限制CAR-T在实体瘤中疗效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主要因素,结合基因编辑,在第三代CAR-T的基础上,引入外源细胞因子,将CAR-T改造为能够招募其他天然免疫细胞、增加杀伤性因子释放、降低肿瘤血管的生成、清除细胞外基质等作用的第四代CAR-T细胞,即通用型TRUCK-T,用于难治复发性实体瘤的治疗。
根据现有技术报道,CAR-T临床研究大都采用二代CAR-T技术,而采用第四代CAR-T技术在临床上研究报道不多。传统的TRUCK-T制备的T细胞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在洁净室(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环境下经过体外分离T细胞、激活、CAR和细胞因子利用慢病毒随机插入基因组、培养扩增,最后经过质控回输回患者体内。由于患者自身条件的影响导致不适合采血或采血分离T细胞后扩增难的问题会随之而来。当患者病情危急,从T细胞的分离到CAR-T的回输,整个流程的等待时间也将是自体回输要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给CAR-T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局限性,因此目前CAR-T细胞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如何使用一个健康献血者的T细胞制备大量的CAR-T细胞,满足患者的临床使用。这一技术的建立将极大降低CAR-T疗法的成本,可以更好的保证统一制备的细胞质量,而且患者在需要时可以马上得到CAR-T细胞进行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雅辑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博雅辑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11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