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航天用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电缆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612612.8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8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季少波;李健;张小平;姜超;彭达;汪磊;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宏源特种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04;H01B7/00;H01B7/02 |
| 代理公司: | 青海中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3104 | 代理人: | 高清峰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航天 轻型 核电 脉冲 电缆 及其 生产工艺 | ||
1.一种航空航天用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电缆,包括缆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1)包括四股镀镍铜合金导体(2)和五根玄武岩纤维填充体(3),且四股所述镀镍铜合金导体(2)外壁均包覆有PI/FEP绝缘薄膜(4),所述缆芯(1)外壁设置有PTFE微孔膜隔离层(5),所述PTFE微孔膜隔离层(5)外壁设置有镀金属碳纤维编织套(6),所述镀金属碳纤维编织套 (6)外壁设置有碳纤维填充PTFE半导电微孔膜包带屏蔽层(7),所述碳纤维填充PTFE半导电微孔膜包带屏蔽层(7)外壁设置有碳纤维镀金属铜箔丝编织套(8),所述碳纤维镀金属铜箔丝编织套(8)外壁设置有护套(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航天用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PI/FEP绝缘薄膜(4)设置的厚度为0.15~0.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航天用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PTFE微孔膜隔离层(5)设置的厚度为0.18~0.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航天用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填充PTFE半导电微孔膜包带屏蔽层(7)设置的厚度为0.30~0.6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航天用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9)采用PTFE生料带材质制成,且护套设置的厚度为0.45~0.85mm。
6.一种用于生产权利要求1中一种航空航天用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电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导体采用19股镀镍铜合金线,按照“1+7+12”的排列方式进行正规绞合得到信号线芯导体,其最外层绞向为左向,相邻层绞向相反,绞合节径比为12倍;
步骤S2:在导体外用进口恒张力绕包生产线绕包两层PI/FEP绝缘薄膜(4)制得绝缘线芯,其最外层绕包方向为右向,相邻层绞向相反,PI/FEP绝缘薄膜(4)绝缘厚度为0.15~0.25mm;
步骤S3:对PI/FEP绝缘薄膜(4)线芯绝缘层高温熔封,将烧结箱温度设置预热段温度:80~240℃,熔封段温度:250~350℃,结晶段温度:340~270℃,预热段至熔封段温度设置为阶梯式升高,熔封段至结晶段温度设置为阶梯式降低,其牵引速度为8~10m/min,设置3.0kV的试验电压对烧结后绝缘线芯上的绝缘层进行在线火花试验;
步骤S4:将四股绝缘缆芯(1)和五根玄武岩纤维填充体(3)绞合成缆构成缆芯,成缆绞向为右向,绞合节径比为12~14倍;
步骤S5:在缆芯(1)外绕包PTFE微孔膜隔离层(5),其绕包方向为左向,厚度为0.18~0.35mm;
步骤S6:在PTFE微孔膜隔离层(5)外编织镀金属碳纤维编织套(6),其编织密度为92%~95%,编织角度为43°~47°;
步骤S7:在镀金属碳纤维编织套(6)外绕包碳纤维填充PTFE半导电微孔膜包带屏蔽层(7),其绕包方向为右向,厚度为0.30~0.60mm;
步骤S8:在碳纤维填充PTFE半导电微孔膜包带屏蔽层(7)外编织碳纤维镀金属铜箔丝编织套(8),其编织密度为92%~95%,编织角度为43°~47°;
步骤S9:在碳纤维镀金属铜箔丝编织套(8)外绕包PTFE生料带护套(9),其最外层绕包方向为右向,相邻层绞向相反;
步骤S10:对PTFE生料带护套(9)高温熔封,将烧结箱温度设置预热段温度:140~250℃,熔封段温度:270~380℃,结晶段温度:380~220℃,预热段至熔封段温度设置为阶梯式升高,熔封段至结晶段温度设置为阶梯式降低,其牵引速度为5~8m/min,设置3.5kV的试验电压对烧结后护套层进行在线火花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宏源特种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宏源特种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261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二极电导池的电导率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无纺布生产用余料回料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