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减震和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9218.0 | 申请日: | 2020-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9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金鑫;谢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企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50/60;B60L58/26;F16F15/067;H01M50/242;H01M50/249;H01M50/258;F26B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6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减震 保护 功能 新能源 电池 支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减震和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支架,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包括外侧盒体,所述外侧盒体的内侧悬空设置有内侧盒体,所述内侧盒体的外轮廓面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一绕组线圈、第二绕组线圈、外侧盒体、内侧盒体、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以及保护装置等结构的互相配合下,震动程度较大时,也无法对新能源电池组起到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且支撑弹簧容易被损毁,适配于震动频率以及强度较为复杂工作环境下,利用风道能快速将热量带走,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延长了新能源电池组的使用寿命等优点,且有利用对新能源电池组周围的空气进行干燥,有效防止电池受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减震和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作为新能源的电池组设备,由于其环保清洁节能,不污染环境,被广泛推广使用,新能源电池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新能源电池就是使用新能源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的新型动力电池。
新能源电池通常是被安装在新能源汽车上,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且新能源电池组在被安装时需要使用相应的支架进行辅助,然而,现有的新能源电池安装用支架通常只能够起到简单的支撑减震效果,且减震结构仍是单一的采用金属弹簧作为减震媒介,仅采用金属弹簧减震效果较差,由于金属弹簧的弹力系数一定,在支撑弹簧弹力系数较大,震动程度较小时,无法对新能源电池组起到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支撑弹簧弹力系数较小时,震动程度较大时,也无法对新能源电池组起到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因此,现阶段市场上亟需一种具有减震和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新能源电池安装用支架通常只能够起到简单的支撑减震效果,且减震结构仍是单一的采用金属弹簧作为减震媒介,仅采用金属弹簧减震效果较差,由于金属弹簧的弹力系数一定,在支撑弹簧弹力系数较大,震动程度较小时,无法对新能源电池组起到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支撑弹簧弹力系数较小时,震动程度较大时,也无法对新能源电池组起到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减震和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支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减震和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支架,包括外侧盒体,所述外侧盒体的内侧悬空设置有内侧盒体,所述内侧盒体的外轮廓面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背离内侧盒体的一端与外侧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外侧盒体内侧壁对应第一减震装置以及内侧盒体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永磁组,所述第一永磁组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绕组线圈,所述第一绕组线圈缠绕连接在第一螺纹筒的表面,所述第一螺纹筒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内侧盒体内侧套设有内侧盒盖,所述内侧盒盖表面对应外侧盒盖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背离内侧盒盖的一面与外侧盒盖相近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外侧盒盖靠近内侧盒盖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永磁组,所述第二永磁组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绕组线圈,所述第二绕组线圈缠绕连接在第二螺纹筒外轮廓面的端部,所述第二螺纹筒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外侧盒体的顶部嵌入式卡接有保护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连接外筒,所述连接外筒的端部与外侧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外筒的内部套接有连接内杆,所述连接内杆的一端与内侧盒体的外轮廓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内杆的另一端通过支撑弹簧与连接外筒内侧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外筒内侧端面对应连接内杆的位置设置有电磁座,并且连接内杆端部对应电磁座的位置嵌入式连接有永磁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螺纹筒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轮廓面与外侧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纹筒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与外侧盒盖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企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温州企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92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电子磁吸式晶控探头
- 下一篇:用于建筑检测材料搬运的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