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乘员安全预警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4643.3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9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潘梦鹞;郇锐铁;陈少伟;王锋;吕小勇;钟玉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015;G08B2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5105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乘员 安全 预警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乘员安全预警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风险数据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控制。本发明通过采集汽车乘员乘坐过程中对乘坐条件所有风险源数据,并利用汽车乘员总体风险评估函数来评估汽车乘员乘坐条件总体风险等级,向驾驶员、乘员、路人提供预警,并采取风险控制,有效降低汽车乘员因乘坐条件各种风险源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避免造成人身以及财产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乘坐安全风险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乘员安全预警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截至2019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8亿辆,汽车乘员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汽车乘员在乘坐汽车过程中,CO气体中毒、儿童被遗忘乘坐位、高温中暑死亡和行驶中车门打开等汽车危险乘坐条件都会造成乘员的意外发生,如同突发性的矿难、洪水一样难以预防,使汽车乘员安全成为汽车安全事故的“杀手”,世界各国对汽车乘员安全都非常重视。
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有毒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低,被人体吸入迅速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乏氧气窒息。在汽车发动机怠速工况下,车内CO浓度高:一是由于发动机混合气燃烧不充分使排放废气中的CO含量增加,二是发动机舱高浓度的CO气体进入狭小、密闭的车内,使车内CO气体积聚,当CO气体浓度超过安全标准,造成乘员CO中毒,影响乘员生命安全。因此,CO中毒是我国汽车乘员的安全事故之一。
人体温度效应是指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与环境之间交换不平衡时引起的生理反应。当人体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超出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使热平衡破坏,引起人体出现热积现象,导致人体温度过高,产生高温急性效应:皮肤烫感、烫痛甚至烫伤和烧伤皮肤,引起虚脱、肢体强直、晕厥、丧失意识、死亡等中暑病症。夏天高温天气,汽车在烈日下停车暴晒,密封驾驶室吸收大量热量,使汽车驾驶室温度在短时间急剧升高,当温度超过人体正常温度导致中暑、危及乘员生命安全。
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成为代步工具,在夏天炎热的天气,许多粗心的家长、驾驶员经常把婴幼儿遗留在驾驶室独自离开,导致婴幼儿在炎热、密封的驾驶室窒息致死。
因此,汽车乘坐条件成为汽车乘员乘坐安全的危险源,是汽车乘员乘坐安全不可消除的属性,在一定的乘坐条件下,会造成乘员伤亡。
作为汽车乘员乘坐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我们要对汽车乘员乘坐条件进行安全管理:一是安全识别,识别汽车乘员乘坐条件的风险源并确定其特性;二是安全评估,评估汽车乘员乘坐条件总体风险等级;三是安全预警,根据汽车乘员乘坐条件总体风险等级向驾驶员、乘员、路人提供安全预警;四是安全控制,根据汽车乘员乘坐条件风险预警级别由驾驶员、乘员及汽车乘坐安全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安全控制,降低、消除或控制风险。这对避免汽车乘员乘坐条件风险引发乘坐安全事故,保证汽车乘员乘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目前,对汽车乘员乘坐条件监测报警的CO浓度监测或车内生命探测属汽车乘员乘坐条件的个别参数,不能反应乘坐条件所有风险源,没有对汽车乘员乘坐过程中乘坐条件的总体风险、众多风险源进行安全识别、评估、预警、控制等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从而无法确定汽车乘员乘坐条件总体风险等级和主要致险因素、控制指标及控制范围,从而难以根据汽车乘员乘坐条件总体风险等级向驾驶员、乘员、路人提供预警、控制措施,降低、消除或控制汽车乘坐条件风险,保证汽车乘员的乘坐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汽车乘员安全预警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有效降低汽车乘员因乘坐条件各种风险源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避免造成人身以及财产损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提出的一种汽车乘员安全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车内环境数据、乘员乘坐数据以及车辆运行数据;
识别汽车乘员乘坐条件的风险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46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