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高度层与飞机类型的航路利用率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73837.0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5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谢春生;张兆宁;杨明敏;赵龙;李皛晨;孙坤邈;孙大伟;李冬;腾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航大天元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5/00 | 分类号: | G08G5/00;G06F17/18;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李鹏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东丽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高度 飞机 类型 航路 利用率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度层与飞机类型的航路利用率评估方法,其以不同高度层航路对不同类型飞机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及这些飞机具有不同的对航路的利用率作为构建条件构建了评估模型,所述评估模型优选为航路利用率=δ1×航路时间利用率+δ2×航路空间利用率+δ3×航路容量利用率。本发明融合了多个维度的因素,评估精度高于一般的航路利用率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路利用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航路利用率是飞机对空域环境的利用能力,是空域利用程度的指标。获得精确的航路利用率是了解航路资源利用程度的基础。而航路利用率在不同时段、不同航路上存在差异,且随飞机类型、飞行高度的不同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常规统计难以得到准确结果。
近年来,现有技术对航路利用率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短时利用率,且是以确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为基础,研究航路容量利用率,并未实现时间、空间及容流三个角度的综合研究。如部分现有技术提出了基于流量需求的航路短时利用率计算模型,部分现有技术建立了基于高度层的航路短时利用率模型,部分现有技术建立了综合区域管制空域利用率计算模型。以上模型均只能计算短时利用率,且未考虑高度层对不同类型飞机的适用性不同对航路利用率的影响,未实现多维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航路利用率评估方法,其可获得高精度的航路利用率结果,并对不同高度层的不同类型飞机均适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高度层与飞机类型的航路利用率评估方法,其通过评估模型对航路利用率进行评估,所述评估模型包括以下构建条件:
在航路上飞行时,飞机间保持一定间隔以满足安全运行的需要;
飞机在航路上飞行时,按照标准的飞行高度层飞行;
在环境条件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飞机具有不同的一个或两个最佳巡航高度层;
相同类型的飞机在不同高度层上飞行时,平均巡航速度存在差异,飞机对航路的利用率不同;
不同类型的飞机在相同高度层上飞行时,对航路的利用率不同;
不同类型飞机在各高度层上飞行的频率不同,对各高度层的航路资源的利用率不同;
其中,航路的高度层分为:
最佳高度层FL,适用高度层[FL1,FL]与[FL,FL2],较适用高度层[FL3,FL1]与[FL2,FL4],较不适用高度层[FL5,FL3]与[FL4,FL6],及不适用高度层FL5以下与FL6;
飞机的类型分为:
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下的评估模型对航路利用率进行评估:
航路利用率=δ1×航路时间利用率+δ2×航路空间利用率+δ3×航路容量利用率,
其中,δ1、δ2、δ3分别表示航路时间利用率、航路空间利用率、航路容量利用率在航路利用中的权重值。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航路时间利用率通过如下的航路时间利用率模型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航大天元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航大天元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38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