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刺防割白大褂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5132.1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5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朱鹤飞;马飞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固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12 | 分类号: | A41D13/12;A41D27/24;A41D31/24;A41D3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郎祺 |
地址: | 2016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刺防割 白大褂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缝合连接的第一层表层面料(1)和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所述第一层表层面料(1)完全缝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肩缝及袖笼部分存在1-20mm间隙,所述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采用芳纶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高强涤纶纤维、高强尼龙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金属纤维、氨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通过针织或者机织的方式织造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层里层面料(3),所述第一层表层面料(1)、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和第三层里层面料(3)依次一体缝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表层面料(1)采用全棉、涤纶、尼龙、氨纶、维纶、羊毛、动物纤维、莫代尔、竹纤维、导电丝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复合织造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的克重为120-750g/m2,厚度为0.3-4mm;所述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至少采用芳纶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其中所述芳纶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质量之和占所述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总质量的比为70-100%,所述芳纶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强度均至少为28CN/dex,模量均至少为1000CN/dtex。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层里层面料(3)采用全棉、涤纶、尼龙、氨纶、维纶、羊毛、动物纤维、莫代尔、竹纤维、导电丝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复合织造而成;所述第一层表层面料(1)和第三层里层面料(3)克重均为100-280g/m2,厚度均为0.2-1.5mm,织造方式均为针织或者机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大褂位于前胸和腰部两侧位置均设置有口袋(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大褂位于袖口处设置有扣子(5),所述扣子(5)为松紧扣或纽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大褂的袖子为长袖或短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大褂位于胸前处设置有刺绣或者印字;所述白大褂整体为修身款或者宽松版,且所述白大褂的重量为0.3-2kg。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刺防割白大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先将所述白大褂侧缝及肩缝位置胸部一侧第一层表层面料(1)与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进行缝合并锁边;然后再将后背一侧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单独锁边;最后把胸部两层缝合在一起的面料缝合压在后背两层面料上面;
S2、先将所述白大褂袖笼位置胸部第一层表层面料(1)与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进行缝合并锁边;然后再将背部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单独锁边并缝合压在第一层表层面料(1)上面,所述白大褂袖子部分同样为第一层表层面料(1)与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进行缝合并锁边,然后袖笼处胸部、背部及袖子部分第一层表层面料(1)缝合在一起,袖子袖笼处袖子部分的两层面料与胸前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和背部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之间存在1-20mm间隙不缝合;所述防刺白大褂也可以是第一层表层面料(1)、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和第三层里层面料(3)一体缝合,所述前胸、后背、袖子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和第三层里层面料(3)一体缝合锁边后形成一个整体,再与第一层表层面料(1)缝合在一起,所述袖笼位置第一层表层面料(1)缝合在一起把前胸、后背、袖子连接起来,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及第三层里层面料(3)不用把前胸、后背和袖子连接起来,袖笼部位袖子与胸部及背部之间存在1-20mm间隙;
S3、所述白大褂脖子立领部分和前胸小领子部分第一层表层面料(1)与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进行一体缝合;
S4、所述白大褂门襟最边处第一层表层面料(1)与第二层防割刺面料(2)进行一体缝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固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固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513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