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汽车安全系数的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33196.8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6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海;刘昭才;张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02 | 分类号: | B60W30/02;B60W30/09;B60W40/00;B60W40/105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何全陆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汽车 安全系数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汽车安全系数的控制系统,汽车包括车轮(1)、电子控制单元(2)、车身稳定系统(5)、安全气囊控制装置(8),其特征在于:在车轮(1)上设置轮速传感器(7),轮速传感器(7)通过轮速传感器采集线(6)及轮速传感器采集线分口(4)分别与电子控制单元(2)及车身稳定系统(5)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信号传输的时间上能够减少10ms左右,提高了整车安全系数;同时控制器局域网络负载率变低,提高控制单元相互信息交流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控制的技术领域,尤其乘用车控制方式。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汽车安全系数的控制系统。另外,本发明还涉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业是国家支柱性的产业,已成为制造产业的中坚。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车辆功能越来越多,这也同时在汽车E/E系统进程中增加了车辆控制单元。
乘用车型基本配备ESP、ABM等控制器,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车辆安全显得尤其重要。乘用车对ESP及ABM控制通常采用控制器局域网络进行控制。在整车功能增加、控制单元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会导致控制器局域网络负载变高,使信号传输错误,降低了车辆安全系数。
随着越来越多的控制单元增加,整车安全显得尤其重要。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两大方面。
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以及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由于国际汽车界对于被动安全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测试细节的规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安全是可以量化的。
主动安全就是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无论是直线上的制动与加速,还是左右打方向都应该尽量平稳,不至于偏离既定的行进路线,而且不影响司机的视野与舒适性。这样的汽车,当然就有着比较高的避免事故能力,犹其在突发情况的条件下保证汽车安全。
现有电动汽车技术中,当车辆开门状态下启动行驶时,驾驶员及承载人员不能及时察觉、反应并主动采取制动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汽车安全系数的控制系统,其目的是提高车辆控制的安全系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提高汽车安全系数的控制系统,所述的汽车包括车轮、电子控制单元、车身稳定系统、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在所述的车轮上设置轮速传感器,所述的轮速传感器通过轮速传感器采集线及轮速传感器采集线分口分别与电子控制单元及车身稳定系统连接。
在所述的汽车的车身上设置碰撞传感器,所述的碰撞传感器通过碰撞传感器采集线分别与电子控制单元及安全气囊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的轮速传感器设置轮速传感器壳体和轮速传感器盖板,在轮速传感器壳体和轮速传感器盖板形成的内腔中,依次设置电池、PCBA、密封胶垫、电路板固定扣;在所述的轮速传感器壳体上设置上固定螺栓,所述的轮速传感器通过上固定螺栓进行固定。
所述的碰撞传感器包括碰撞传感器上壳、碰撞传感器下壳,在所述的碰撞传感器下壳的一侧,并排设置传感线束正极端和传感线束负极端;在所述的碰撞传感器下壳的另一侧,设置碰撞传感器采集线束;所述的碰撞传感器下壳上还设有碰撞传感器固定孔,所述的碰撞传感器通过碰撞传感器固定孔安装在汽车车身上。
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上所述的提高汽车安全系数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技术方案是:
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轮速传感器检测车轮的速度,车身稳定系统的控制线路与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线路通过轮速传感器采集线分口与轮速传感器采集线相连接,并分别采集轮速传感器的信号;
如果整车滑移率达到预置的触发条件,电子控制单元内部直接判断并进行降扭指令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31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