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排队长度检测的高架下匝道交叉口的二次放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13629.3 | 申请日: | 2020-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2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罗宗胤;陈向宇;宋乐;王雅如;康杰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7 | 分类号: | G08G1/07;G08G1/08;G08G1/065;G08G1/01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丰叶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排队 长度 检测 高架下 匝道 交叉口 二次 放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排队长度检测的高架下匝道交叉口的二次放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析下游交叉口排队长度是否对下匝道通行能力有影响;根据分析结果,评估是否满足二次放行适用条件,并计算清空时间,设置二次放行配时方案;在路面埋设线圈检测器,并根据检测数据设置二次放行开启条件。在高架道路下匝道接地点附近埋设线圈,当检测到交叉口排队长度达到接地点时,对交叉口采用一个信号周期内相同相位放行两次的信号控制方案,以提高交叉口进口道的通行效率,对比二次放行信控方案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二次放行信控方案后,交叉口下匝道方向的通行能力提升21%,高峰匝道排队长度有所减少,有效缓解高峰期下匝道的拥堵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排队长度检测的高架下匝道交叉口的二次放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使用机动车进行中长距离出行的量越来越大。而且在市区,高架道路主要起着承担机动车中长距离出行的作用,因此早晚高峰期间,城市内各条高架道路普遍流量较大,高架拥堵情况较为严重,主要体现为:上匝道上不去,下匝道下不来。尤其是当下匝道接地点距离交叉口较近时,常出现通行效率不高的情况,使得下匝道车辆排成长队,甚至影响高架主线车辆通行。因此,提高下匝道通行能力,对于缓解高架道路拥堵,意义重大。
针对下匝道的拥堵现象,交管部门通常采用延长下匝道的下游交叉口绿灯时间的方法提高车辆通行效率,缓解拥堵。但是又由于下匝道接地后的车道展宽设计以及下匝道与地面各转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下游交叉口的后半段绿灯时间往往难以被充分利用,反而容易加剧其余方向的拥堵。
因此本发明专利发明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旨在发明一种基于排队长度检测的高架下匝道交叉口的二次放行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排队长度检测的高架下匝道交叉口的二次放行方法。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排队长度检测的高架下匝道交叉口的二次放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分析,分析下游交叉口排队长度是否对下匝道通行能力有影响;
第二,评估,根据分析结果,评估是否满足二次放行适用条件,并计算清空时间,设置二次放行配时方案;
第三,实施,在路面埋设线圈检测器,并根据检测数据设置二次放行开启条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步骤和第三步骤中的二次放行是在高架下匝道车流方向的车辆实施二次放行,所述二次放行是在直行和左转后再增加一次同方向的直行。
优选地,所述线圈检测器埋设在下匝道接地点的位置,且在每个车道上均设置至少一个。即下匝道通常为下坡路,下匝道除非堵车或发生故障,一般驾驶员都会将车辆行驶至地面道路并按照交通信号灯进行通行。
优选地,所述线圈检测器连接信号控制系统,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信号控制系统,并由所述信号控制系统计算阻塞值,并根据阻塞值控制交通信号灯。
优选地,所述阻塞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cong为阻塞值,N为阻塞次数,C为当前的信号周期长度,且阻塞次数N的定义为:线圈检测器每秒输出4次0-1数据,有车通过时表示线圈被占用,输出数据1,无车通过时,表示线圈未被占用,输出数据0,在一个连续4秒的时间间隔内,若线圈一直被占用,一直输出数据1,则计为一次“阻塞”。即此计算公式,计算的为每个信号周期内的阻塞值,且C的单位也为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36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