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8296.3 | 申请日: | 2020-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2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戎本圭佑;山崎忠;片冈愉树;辰田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04;B62D25/20;B62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安伦律师事务所 11339 | 代理人: | 杨永波;李晓双 |
地址: | 日本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身 结构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其能防止阻尼构件在具有分割结构的加强体的相向面垂落。车身结构具备有闭口截面部(16)的侧梁(5)及配设在闭口截面部(16)内部并与侧梁(5)接合的加强体(3)。加强体(3)包括第1、2加强部(21,22)。第1加强部(21)在上侧面具有第1粘合面(21c),并在第1粘合面(21c)以外的部位与闭口截面部(16)的内壁接合;第2加强部(22)具有从上方与该第1粘合面(21c)相向的第2粘合面(22c),并在第2粘合面(22c)以外的部位与闭口截面部(16)的内壁接合。第1、2粘合面(21c,22c)通过包括粘合材料的阻尼构件(23)相互粘合。配置第1、2粘合面(21c,22c)使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30度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框架的闭口截面部设有分隔构件的车辆的车身结构以及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汽车等车辆的车身结构,在该车身结构中,采用中空结构的框架来实现车身的轻量化,并且为了提高该框架的刚性,在框架的闭口截面部的内部设有分隔该闭口截面部的分隔构件来作为加强体。
进一步地,为抑制通过分隔构件向车身内部的振动传递,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身结构所示,与分隔构件的闭口截面部的内壁接合的部分之中,该分隔构件的立设于垂直方向的立壁的部分通过阻尼胶等阻尼构件与该内壁接合。
在该车身结构中,为防止阻尼胶垂落,而在立壁的部分及闭口截面部的内壁设有凹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05566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因为提高分隔构件的组装性能等种种原因,正在采用使用被分割为两构成部分(或3构成部分以上的多构成部分)的分隔构件的结构。例如,分隔构件由在垂直方向上分割而成的两部分构成的情况下,分割而成的两部分的相向面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因此,为抑制分割而成的两部分之间的振动传递,需要在该相向面涂布阻尼胶。此时,在分隔构件的所分割的一者的部分的面涂布阻尼胶之后,使另一者的部分接近一者的部分,在进行通过两部分的相向面夹住阻尼胶的作业期间,阻尼胶可能会在固化前垂落而不能确保一定的阻尼性能。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由,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阻尼构件在具有分割结构的加强体的相向面垂落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构成车身的框架也即是具有闭口截面部的框架;配设在所述闭口截面部的内部并与所述框架接合的加强体;其中,所述加强体包括第1加强部与第2加强部,所述第1加强部在上侧面具有第1粘合面,并在所述第1粘合面以外的部位与所述闭口截面部的内壁接合,所述第2加强部具有从所述第1粘合面的上方与该第1粘合面相向的第2粘合面,并在所述第2粘合面以外的部位与所述闭口截面部的内壁接合,所述第1粘合面及所述第2粘合面通过包括粘合材料的阻尼构件相互粘合,配置所述第1粘合面及所述第2粘合面使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30度以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体通过配设在框架的闭口截面部内来加强框架。另外,加强体具有包括第1加强部与第2加强部的分割结构,第1加强部及第2加强部的相互相向的第1粘合面及第2粘合面通过由包括粘合材料的阻尼构件相互粘合,因此,能通过阻尼构件对传递至加强体的振动进行阻尼。在上述结构中,配置第1粘合面及第2粘合面使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30度以下,因此能防止阻尼构件在固化前从第1粘合面之上垂落。最终,能防止阻尼构件在具有分割结构的加强体的相向面垂落,阻尼构件能发挥一定的阻尼性能。
在上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优选为,所述第1粘合面及所述第2粘合面为随着朝向所述框架的车宽方向的内侧上方倾斜的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82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