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觉对准的自动化导弹水平装填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60878.0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64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周静;洪鹏;汪孝胜;陈建波;王清运;鄢光红;郑威;麻茹雪;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1A9/38 | 分类号: | F41A9/3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苏一帜 |
地址: | 21000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视觉 对准 自动化 导弹 水平 装填 系统 及其 运行 方法 | ||
1.一种基于视觉对准的自动化导弹水平装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装填系统包括筒体支撑调姿架车(1)、工业机器人系统(2)、视觉对准测量系统(3)、弹体支撑导向装置(4)、弹体支撑调姿架车(5)、弹体支撑AGV(6)、推弹设备(7),其中:
所述筒体支撑调姿架车(1)用于支撑空载及筒弹满载状态的发射筒,所述筒体支撑调姿架车(1)位于发射筒的下方,通过支撑调姿架车协同控制,能实现所述发射筒横向、垂向及周向滚转调节,方便发射筒与导弹之间的快速准确对接;
所述工业机器人系统(2)用于导弹入筒后自动安装弹射动力装置;
所述视觉对准测量系统(3)位于所述发射筒靠近导弹的一端,用于发射筒与弹体支撑导向装置的快速对准、导弹与发射筒的快速对准;
所述弹体支撑导向装置(4)位于所述发射筒旁边,与所述发射筒的筒体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固定筒体并为导弹提供装填轨道;
所述弹体支撑调姿架车(5)位于所述导弹下方,所述导弹与所述发射筒同向放置,所述弹体支撑调姿架车(5)用于支撑导弹并进行位姿调整,实现弹体横向、垂向及周向滚转调节与筒体同轴;
所述弹体支撑AGV(6)用于导弹及支撑调姿架车的转运和总体支撑;
所述推弹设备(7)位于导弹的尾端,用于自动抓取弹尾L型销并将弹体推入发射筒内;
所述推弹设备(7)包含导轨(701),所述导轨(701)铺设在弹体支撑AGV(6)两端的凸台上,所述导轨(701)上设有与其相对应的齿轮齿条(702),所述齿轮齿条(702)上设有伺服电机减速机(703),使推弹设备(7)整体沿弹体支撑AGV(6)上的导轨(701)移动;
所述推弹设备(7)的中部为横梁,所述横梁上连接推弹头,所述推弹头包含外侧圆盘(704)和内侧圆盘(705),所述外侧圆盘(704)接触弹尾;其中,所述外侧圆盘(704)设计有弧形槽接口,通过伺服电机减速机(707)驱动,自动抓取弹尾L型销并锁紧;
所述内侧圆盘(705)上有凹槽,在水平装填时弹尾L型销卡在内侧圆盘凹槽内,防止在装填过程中导弹滚转;所述内侧圆盘(705)凹槽下装有称重测力传感器(706),实时数显装填力大小,当装填力超过预设值时,中止导弹装填并报警;
所述推弹设备(7)采用伺服电机减速机(703)驱动齿轮齿条(702)将弹体装填入发射筒内,装填到位后自动反馈到位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视觉对准的自动化导弹水平装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支撑调姿架车(1)与弹体支撑调姿架车(5)具有相同的行动单元,所述行动单元包括行走机构(101)、升降机构(102)、横移机构(103)、滚转机构(104),双车协同控制可实现六自由度调姿功能;筒体支撑调姿架车(1)与弹体支撑调姿架车(5)均具有称重测力传感器,可实时数显压力值并进行自动调节,实现产品恒力支撑,避免导弹虚支撑现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视觉对准的自动化导弹水平装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支撑调姿架车(1)与所述弹体支撑调姿架车(5)使用电机减速机驱动进行调姿或者使用手轮驱动进行调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视觉对准的自动化导弹水平装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觉对准测量系统(3)包括双目视觉相机,所述双目视觉相机通过支架固定于地面,在筒体、弹体支撑导向装置及弹体粘贴编码点,利用带特征点的摄影测量笔标定筒体轴线、筒体尾部销孔位置、弹体支撑导向装置过渡框销孔位置,所述视觉对准测量系统(3)通过识别带特征点的摄影测量笔位置,将筒体轴线、筒体尾部销孔位置、弹体支撑导向装置过渡框销孔位置转换到筒体、弹体支撑导向装置粘贴的编码点上,所述视觉对准测量系统(3)通过识别编码点拟合筒体、弹体支撑导向装置及弹体外表的圆柱轴线,从而实时检测筒体及弹体的位置姿态信息,并将所述位置姿态信息反馈给筒体支撑调姿架车(1)、弹体支撑调姿架车(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087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溶洞暗河环境隧道施工的隧道正洞区域施工方法
- 下一篇:垂直半导体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