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小麦秸秆制备双孢菇培养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14059.2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0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闫晓明;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20 | 分类号: | A01G18/20 |
代理公司: | 合肥兆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1 | 代理人: | 孟祥龙 |
地址: | 230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小麦 秸秆 制备 双孢菇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小麦秸秆制备双孢菇培养料的方法,包括麦秸预湿、原料混合、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和三次发酵的步骤。原料混合的过程为:将预湿后的麦秸和干鸡粪、湿鸡粪、石膏、过磷酸钙混匀。一次发酵的过程为:将混合料送进发酵槽发酵,进仓后每间隔2‑4天翻堆一次;二次发酵的过程为:将一次发酵后的物料送进二次发酵隧道发酵,发酵先后经过均温阶段、升温阶段、巴氏杀菌阶段、冷却阶段、控温阶段和降温阶段;三次发酵的过程为:在二次发酵后的物料中掺入4‑6wt%的泥炭,播撒菌种,最后送入三次发酵隧道中发酵,发酵的物料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为88‑92%,发酵时间为13‑15d。该方法可用于缩短蘑菇栽培周期,提升培养料的质量,减轻发料阶段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小麦秸秆制备双孢菇培养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孢蘑菇是一种典型的腐生真菌,自然界里的野生蘑菇往往都生长在腐熟的粪草有机质上;因此,双孢蘑菇又常被称为草腐菌。人工栽培双孢蘑菇至今为止,仍是生长在含有粪、草的培养料上,不仅菌丝体直接生长在培养料内,而且出菇后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来自培养料。因此,培养料是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在生产中培养料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双孢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菌丝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很差,直接分解和利用培养料有困难,因此培养料要预先堆制发酵,大量繁殖一些纤维素分解菌等有益微生物,并使堆肥中的稻草、粪便等发酵分解,变成结构简单、易被双孢蘑菇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菌体蛋白,也是其生长所需的养分。培养料通过堆制、高温发酵,可杀死料中的害虫和杂菌,再通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制造出适于双孢蘑菇生长、具有良好理化性状的培养基质。
目前,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培养料的发酵技术很多采用二次发酵工艺。二次发酵技术是培养料经过巴氏灭菌并降温后,将二次发酵料填进菇房,在菇房内进行接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二次发酵技术普遍存在蘑菇栽培周期长、杂菌数多、蘑菇产量低等情况,效益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小麦秸秆制备双孢菇培养料的方法,用于缩短蘑菇栽培周期,提升培养料的质量,提高双孢菇单位产量,以及减轻发料阶段劳动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小麦秸秆制备双孢菇培养料的方法,包括麦秸预湿、原料混合、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和三次发酵的步骤。其中:
所述麦秸预湿的过程为:将小麦秸秆用水浸泡,得到预湿后的麦秸。
所述原料混合的过程为:将预湿后的麦秸和干鸡粪、湿鸡粪、石膏、过磷酸钙混匀,得到混合料,混合料的含水率控制为70-75%。
所述一次发酵的过程为:将混合料送进发酵槽发酵,进仓后每间隔2-4天翻堆一次。
所述二次发酵的过程为:将一次发酵后的物料送进二次发酵隧道发酵,发酵先后经过均温阶段、升温阶段、巴氏杀菌阶段、冷却阶段、控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均温阶段的物料温度为45-47℃,升温阶段为将温度升至56℃,巴氏杀菌阶段为将温度控制在56-62℃且持续7.5-8.5h,冷却阶段为将温度在12h内降至47-49℃,控温阶段为将温度控制在46-48℃且持续2-3d,降温阶段为将温度降低至24-26℃。
所述三次发酵的过程为:在二次发酵后的物料中掺入4-6wt%的泥炭,然后播撒菌种,最后送入三次发酵隧道中发酵,发酵的物料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为88-92%,发酵时间为13-15d。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小麦秸秆和鸡粪、石膏、过磷酸钙的重量配比为:小麦秸秆180-220吨、湿鸡粪90-110吨、干鸡粪100-120吨、石膏18-22吨、过磷酸钙18-22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40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