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脉冲分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4176.2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0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祥;王现民;周言;杜建;廖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5/00 | 分类号: | H03K5/00;H03K5/01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路宁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脉冲 分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脉冲分离方法,包括底座、压板、顶板、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微型电磁线圈、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和微型电源模块,底座的顶端固定开设有置物槽,置物槽内的两侧均固定设有固定装置,两个滑腔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弹簧杆,本发明非接触式分离加工方式,在固定板内部直接设置第二电磁线圈对金属板件进行直接加载电流的方式来代替传统感应式涡流,对金属件进行固定的同时,也可使得金属板件中的电流大小显著得到提升,降低电流大小受电阻率的影响,解决低导电率材料成形力不足的问题,转盘上设有可转动的三个微型电磁线圈,可单独对金属不同部位进行定点分离,减少其他部位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脉冲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磁脉冲成形技术能提高材料成形极限,并且具有易于精确控制,现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工业、轻化工及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诸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在对电路板的废旧金属进行分离过程中,需要对整个产品进行破坏,或者金属材料大多采用化学或者高温方式进行提炼,包含的杂质多,提炼精度不高,即使通过脉冲分离,产生涡流较小难以达到分离目的,同时由于分离只能分离电导率相差较大的金属或者非金属,同时分离达不到分离效果。这就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脉冲分离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脉冲分离方法,包括底座、压板、顶板、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微型电磁线圈、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和微型电源模块,
储能模块为第一电容器组和第二电容器组,第一电容器组和第二电容器组相互之间保持绝缘;
触发模块用于触发第一电容器组和第二电容器组所在支路的开关导通,使其将能量释放到分离模块中;
通过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组成分离模块,分离模块用于产生电流,该电流方向在待分离的金属上产生方向不同的磁通。
所述底座的顶端固定开设有置物槽,所述置物槽内的两侧均固定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由固定板、齿板、斜板、触板、横杆、滑杆和接头盘组成,所述斜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端的两侧均通过螺杆固定安装有齿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内槽,所述内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触板,所述触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线圈板,所述触板的内部开设有线圈槽,所述线圈槽的内部固定设有第二电磁线圈,所述底座的两侧均开设有滑腔,两个所述滑腔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弹簧杆,两个所述弹簧杆的外部均固定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弹簧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底端的边侧开设底槽,所述底槽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夹,且所述固定夹的后端固定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固定夹的夹头部位对设置在压板底端的第一电磁线圈夹取固定,所述压板底端的中部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底端开设有三个线圈槽,三个所述线圈槽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微型电磁线圈,所述底座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支腿。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端开设有第二滑槽,且所述齿板的底端在第二滑槽内部滑动。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转筒,所述转筒的两端均固定套设有齿轮,且所述齿轮的底端与齿板相互啮合。
优选的,所述压板的顶端固定设有顶板,且所述顶板的底端通过支撑杆与转盘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三个微型电源模块,所述顶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包括:充电机、第一电容器组、第一触发模块和续流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41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