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泄压功能的车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65139.6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0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姬亮;郭辉;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H1/24;B60H1/2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8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功能 车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泄压功能的车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车门内板、把手组件和把手驱动机构,其中,所述车门内板上设置能够在车门打开的同时自动打开的第一泄压阀,所述把手组件包括支架安装座和把手主体,所述车门外板和支架安装座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泄压阀连通的第一排气通道,所述把手主体在车门打开时可以向远离所述支架安装座的方向移动并在把手主体和车门外板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第二排气通道。实施本发明,可以使得在车门关闭时,车辆内部的高压气体能够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泄压阀、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排出,从而有效降低关门时的压耳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泄压功能的车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使用舒适性和主观感受要求越来越高,对车内乘坐的舒适感也越来越高,而关门力度大、车内有压耳感会明显降低车内乘坐的舒适感。影响关门和耳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车内空气阻力大,空气无法快速排出,导致车门关闭力大、压耳感强。现有技术中通常会设计一个单向排气阀,当车门关闭时,依靠关闭瞬时的冲击,车门空气通过排气阀排出,随后排气阀的叶片关闭。
但是,现有的泄压阀通常都是布置在车后侧围两侧,排气通道长,出风面积小,关闭车门时空气排出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泄压功能的车门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泄压阀空气排出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成泄压功能的车门,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外板上设有把手安装孔;车门内板,位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所述车门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泄压阀,所述第一泄压阀在车门为解锁状态时或车辆为停止状态时打开,并在车门为锁定状态时或车辆为行驶状态时闭合;把手组件,所述把手组件包括把手本体、把手支架和支架安装座,所述支架安装座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外表面,所述支架安装座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泄压阀的第一排气通道,所述支架安装座与所述把手安装孔相对的位置设有支架容置腔,所述把手支架位于所述支架容置腔内,所述把手本体与所述把手支架活动连接;和,把手驱动机构,用于在车门为解锁状态时或车辆为停止状态时,驱动所述把手本体通过所述把手安装孔向远离所述把手支架的方向移动直至在所述把手本体和车门外板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二排气通道,以及用于在车门为锁定状态时或车辆为行驶状态时,驱动所述把手本体通过所述把手安装孔向靠近所述把手支架的方向移动直至闭合所述第二排气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本体的至少一端设有第一齿状结构,所述把手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把手安装架,所述把手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远离所述把手驱动机构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齿状结构匹配的第二齿状结构,所述第二齿状结构与所述第一齿状结构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本体的外表面边缘设有密封圈,在所述第二排气通道闭合的状态下,所述把手主体的外表面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外表面齐平,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把手主体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驱动机构与CEM或车门位置传感器电连接,用于从所述CEM或车门位置传感器获取车门打开或关闭的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还包括车门内饰板,所述车门内饰板位于所述车门内板的内侧,所述车门内饰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泄压阀,所述第二泄压阀在车门为解锁状态时或车辆为停止状态时打开,并在车门为锁定状态时或车辆为行驶状态时闭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泄压阀包括第一泄压阀本体和第一泄压叶片,所述第一泄压阀本体上设有第一泄压通道,所述第一泄压叶片能够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泄压阀本体旋转以打开或闭合所述第一泄压通道;所述第二泄压阀包括第二泄压阀本体和第二泄压叶片,所述第二泄压阀本体上设有第二泄压通道,所述第二泄压叶片能够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泄压阀本体旋转以打开或闭合所述第二泄压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51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