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枸杞红瘿蚊引诱剂组合物及诱芯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65109.5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8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乔海莉;陈君;徐常青;刘赛;张凡;朱秀;郭昆;徐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27/00 | 分类号: | A01N27/00;A01N37/02;A01N37/06;A01N35/04;A01N31/02;A01P19/00;A01M1/02;A01M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容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6 | 代理人: | 刘新年 |
地址: | 10019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枸杞 红瘿蚊 引诱 组合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枸杞红瘿蚊引诱剂组合物及诱芯和应用,该引诱剂组合物按照重量份的组成包括:3‑蒈烯4~10份,莰烯8~15份,d‑柠檬烯5~12份,萜品油烯1~5份,月桂烯10~20份。本发明还提供包含该引诱剂组合物的引诱剂及诱芯。该引诱剂组合物、引诱剂及诱芯应用在枸杞红瘿蚊虫情监测和诱杀。本发明的枸杞红瘿蚊引诱剂无毒无害、易降解、使用简便,在使用时与粘板诱捕器结合使用,既能应用于害虫测报又能直接诱杀防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害虫监测和诱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枸杞红瘿蚊引诱剂组合物及诱芯和应用。
背景技术
枸杞红瘿蚊Jaapiella sp.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等枸杞主产区。枸杞红瘿蚊是典型的专食性致瘿昆虫,其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早春在土壤表面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后立即在枸杞花蕾内产卵,幼虫终生在受害虫瘿内为害,末龄幼虫脱离虫瘿掉入枸杞树冠下土壤中结茧化蛹,完成生活史。由此可见,枸杞红瘿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花蕾和土壤中,真正暴露在外的阶段只有成虫羽化后交配产卵期,而成虫寿命仅1-2d,时间非常短。由于枸杞红瘿蚊幼虫隐蔽为害,为害部位即为收获部位,防治极其困难,故产业内有“枸杞癌症”之称。
目前常见的防治枸杞红瘿蚊的办法是树冠喷药、土壤灌水施药等方法,但树冠喷药难以直接接触虫体,土壤施药则因土壤吸附和土壤微生物降解作用,农药持效期短,效果不佳。且大量频繁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药材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突出,枸杞红瘿蚊抗药性剧增,直接影响枸杞药材的质量和用药者的健康,进而影响中药枸杞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制约着枸杞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及产品出口。植物源农药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方法。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食性昆虫利用寄主植物所释放的挥发物来进行寄主定位,从而准确找到寄主植物。如许多植物挥发性气味成分中含有的苯乙醛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等多种蛾类具有引诱作用。玉米Zea mays释放的法尼烯farnesene对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有极强的吸引力。梨小食心虫cydia molesta对桃树挥发物中的(E)-2-hexenal、(Z)-3-hexen-1-ol、benzaldehyde、benzonitrile、(Z)-3-hexenyl acetate五组份化合物的引诱作用具有特异性。目前,本领域并没有基于枸杞红瘿蚊引诱剂组合物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枸杞红瘿蚊引诱剂组合物及诱芯和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枸杞红瘿蚊引诱剂组合物,按照重量份的组成包括:3-蒈烯4~10份,莰烯8~15份,d-柠檬烯5~12份,萜品油烯1~5份,月桂烯10~20份。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还包括:顺-3-己烯乙酸酯5~8份,顺-3-己烯-1-醇10~15份,正辛醇8~15份,丙烯酸丁酯1~8份,苯甲醛20~30份。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按照重量份的组成包括:3-蒈烯6.4份、莰烯10份、d-柠檬烯8.8份、萜品油烯4份、月桂烯14份、顺-3-己烯乙酸酯6.4份、顺-3-己烯-1-醇10份、正辛醇11.6份、丙烯酸丁酯4份、苯甲醛24.8份。
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枸杞红瘿蚊引诱剂,包括上述引诱剂组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引诱剂还包括占其总重量百分比1~2%的抗紫外线稳定剂和占其总重量百分比1~2%的抗氧化剂。
优选地,所述抗紫外线稳定剂选自UV-531、UV-328、UV-P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选自维生素E、特丁基对苯二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丁基羟基茴香醚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51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