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油箱油管管夹减震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26834.4 | 申请日: | 2020-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7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袁杰;陈燕林;渠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3/237 | 分类号: | F16L3/237;F16L3/10;F16L55/035;B60K15/01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油管 减震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油箱油管管夹减震结构,包括管夹本体和管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片的外壁沿周向均匀连接有多个弹簧,所述管夹本体的内壁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导向孔,所述弹簧的一端位于导向孔中,所述管夹本体上沿管夹片的周向均匀设有多个应力释放孔,所述应力释放孔与所述导向孔间隔排布且关于管夹片的圆心对称。该减震结构在保证管夹本体的减震性能基础上,大大减小了管夹体与弹簧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避免了管夹本体发生疲劳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燃油箱油管管夹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燃油系统是整车行使中的燃料供给系统,持续不断的燃料供给能保证汽车正常的行驶,其中燃油泵是燃料供给的核心部件之一。汽车行驶过程中,燃油泵通过周期性的泵吸作用,将燃油箱的燃料供给给发动机。在此过程中,由于燃油泵周期性的泵吸作用会导致燃油管路产生脉冲式的震动,同时很多整机厂供油管都是尼龙管与发动机油轨或高压油泵直接相连,尼龙管的刚度相对较大,导致发动机的震动会通过尼龙管传递到车内。汽车供油管基本都是固定在整车底板下,产生的脉冲震动和发动机传递给油管的震动均会通过管路传递到管夹等固定原件最终传递到车内。产生震动或噪声等NVH问题,严重影响车内驾驶感受,而传统的减震管夹为橡胶减震结构,其自身材料决定了其硬度无法做到较低水平,减震效果有限。
中国专利CN108662294A公开了一种双联双孔防震管夹,该技术更多的是提高管夹的减震性能,而没有关注到管夹在高频、大幅度的震动冲击下,会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发生疲劳损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减小管夹应力集中、避免管夹发生疲劳损伤的燃油箱油管管夹减震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油箱油管管夹减震结构,包括管夹本体和管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片的外壁沿周向均匀连接有多个弹簧,所述管夹本体的内壁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导向孔,所述弹簧的一端位于导向孔中,所述管夹本体上沿管夹片的四周设有多个应力释放孔。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释放孔6沿管夹片3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应力释放孔6与所述导向孔5间隔排布且关于管夹片3的圆心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释放孔6沿管夹片3的轴向开设,所述应力释放孔6靠管夹片一侧为与管夹片3的外壁面平行的圆弧。
进一步地,所述管夹片3的外壁上沿周向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导向轴套2,所述导向轴套2插入导向孔中,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导向轴套2内。
进一步地,所述管夹本体1包括上管夹体11和下管夹体12,所述上管夹体11与下管夹体12一端铰接,另一端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下管夹体12靠铰接端包括突出于上管夹体11的管夹本体连接部13,所述管夹本体连接部13上设有管夹本体固定孔131。
进一步地,所述上管夹体11上设有上卡接部111,所述上卡接部包括上卡钩112和上卡块114和位于两者之间的上卡槽113;所述下管夹体12上设有与所述上卡接部111卡接的下卡接部121,所述下卡接部121包括与上卡块114卡合的下卡槽123,以及与上卡钩112卡接的下卡钩122。
进一步地,所述管夹本体上还设有多个减重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减小管夹应力集中、避免管夹发生疲劳损伤。本发明通过在管夹本体上沿管夹片的周向均匀设有多个应力释放孔,且应力释放孔与导向孔间隔排布关于管夹片的圆心对称。该减震结构在保证管夹本体的减震性能基础上,大大减小了管夹体与弹簧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避免了管夹本体发生疲劳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管夹减震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管夹减震结构的主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68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