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段式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00592.1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2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吉元;石彦辉;卜树峰;丁桂杰;张海全;程鑫;巍然;柳泓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F16H59/02;H02K7/116;B60K6/365;B60K6/38;B60K6/24;B60K6/26;B60L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潇;廖辉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段式 电机 混合 动力 自动变速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段式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两个动力电机、三个行星排、两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动力电机具备驱动、发电模式;输入轴通过第一离合器与第一行星排框架连接,同时第一行星排框架通过第一制动器与变速器箱体连接实现制动,第一行星排齿圈与第二行星排框架连接,并通过第二离合器和第三行星排框架连接;第一行星排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排齿圈均连接到第一动力电机;第二行星排太阳轮与第三行星太阳轮连接,并连接到第二动力电机;第三行星排框架与输出轴连接,第三行星排齿圈通过第二制动器和箱体相连实现制动。本发明能够实现在变速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停机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和车辆传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段式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用于轮式车辆的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包括行星排、离合器、壳体、液压控制系统。变速器可以有多个行星排、离合器和内部旋转部件。
通过控制不同离合器实现变速器的不同速比,以适应不同载荷情况下变速器的工作速比需求。通过内燃机、动力电机的协调控制可以实现输出速度的连续变化,实现车辆经济性的提高。
现有自动变速器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发动机停机功能,从整机吸收的机械能在能量回收时一部分会被发动机消耗,发动机属于燃油消耗件。现有自动变速器不能实现停机节能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段式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能够实现在变速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停机节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两段式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所述自动变速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两个动力电机、三个行星排、两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所述动力电机具备驱动模式和发电模式;
输入轴通过第一离合器与第一行星排框架连接,同时第一行星排框架通过第一制动器与变速器箱体连接实现制动,第一行星排齿圈与第二行星排框架连接,并通过第二离合器和第三行星排框架连接;第一行星排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排齿圈均连接到第一动力电机;第二行星排太阳轮与第三行星太阳轮连接,并连接到第二动力电机;第三行星排框架与输出轴连接,第三行星排齿圈通过第二制动器和箱体相连实现制动;
通过结合或分离制动器、离合器,第三行星排具有两个不同的输出传动比,实现自动变速器十七种工作状态。
进一步,所述两个动力电机、输入轴、输出轴在同一中心线布置。
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现了三动力输入即发动机输入和两个动力电机输入的连续变化调节,使车辆具有能量输出、能量回收、发动机停机纯电力驱动功能;通过操作连接第一行星排框架的第一制动器可以实现发动机停机后,变速器电驱动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不影响发动机停机节能。第三行星排具有两个不同的输出传动比,可以实现具有两段式动力输出功能;
其次,由于动力电机转速高,发电机速度低,转速范围不同、转速受限,本发明将动力电机连接第一行星排太阳轮,将发动机与第一行星排框架连接,使得二者转速匹配性好,体积小,能够发挥各自工作区域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两段式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各部件连接简图;
其中,200-两段式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201-变速器输入轴,202-变速器输出轴,205-第一行星排,206-第二行星排,207-第三行星排,208-第一动力电机,209-第二动力电机,212-第一行星排太阳轮,213-第一行星排框架,214-第一行星排齿圈,216-第二行星排太阳轮,217-第二行星排框架,218-第二行星排齿圈,220-第三行星排太阳轮,221-第三行星排框架,222-第三行星排齿圈,C1-第一离合器,C2-第二离合器,B1-第一制动器,B2-第二制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05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磁共振指纹成像的快速定量T1ρ的方法
- 下一篇:自适应电池包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