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01787.0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3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汪伟;潘世林;宁予;刘明春;汪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38;G06K9/40 |
代理公司: | 南昌合达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2 | 代理人: | 李旦 |
地址: | 334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车道 全景 影像 系统 自动 标定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系统,包括:摄像头、图像处理芯片、预处理模块、控制器和图像二值化处理模块,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开始进行标定,S2.采集车辆周围的道路背景及车道线图像;S3.对图像进行预处理;S4.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和区域标记;S5.坐标更新和透视变换。本发明增加了识别车道线的功能,采用车道线代替了标定格,系统通过识别到的车道线对全景影像系统进行自动标定,无需相关的建设标定场地及标定格,从而减少建设标定场地成本,同时,还使多种多样的标定方案变得统一,也减少了标定方案及算法开发的成本,使得全景影像标定更加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系统,同时还涉及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配备全景影像系统的汽车越来越多,对于全景影像系统的标定方法要求也随之增加。
现在的全景影像系统标定方法多是采用黑白方块组成的标定格来进行标定,通过车身周围的四个摄像头采集图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单元量化采集到的图像,进而对图像进行处理。但此方法需要耗费很多的成本去建造一个特定的场地和特定的黑白相间的标定格,且现在全景影像系统的标定方案种类很多,每更换一种方案就要更换一次场地及标定格,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成本浪费,同时,这种传统的标定方法经常受到标定场地的限制,使用很不方便。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系统及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增加了识别车道线的功能,采用车道线代替了标定格,系统通过识别到的车道线对全景影像系统进行自动标定,无需相关的建设标定场地及标定格,从而减少建设标定场地成本,同时,还使多种多样的标定方案变得统一,也减少了标定方案及算法开发的成本,使得全景影像标定更加便利,而提出的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系统及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系统,包括:摄像头、图像处理芯片、预处理模块、控制器和图像二值化处理模块;
所述摄像头设置有四个,四个摄像头分别设置在车辆的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上,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车辆周围的道路背景及车道线图像,然后将采集到的图像发送给图像处理芯片;
所述图像处理芯片设置在摄像头内,所述预处理模块设置在图像处理芯片内,所述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将预处理后的图像发送给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车载多媒体通讯连接,所述图像二值化处理模块设置在控制器内,所述图像二值化处理模块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所述控制器将道路背景和车道线变换为不同的并且连续的区域,然后对这些区域进行标记,将道路背景和车道线用不同的标号标记出来,通过将这些标记与垂直于汽车的坐标轴的车道线对比找到相对应的标定点,再将这些标定点的坐标值更新为待标定汽车的最终参数,最后利用更新后的最终参数将非俯视的图像经过透视变换变换成俯视图,并显示在车载多媒体显示屏上,同时显示标定成功。
优选的,四个所述摄像头分别固定安装在车辆的左右外后视镜、前格栅和后背门上。
优选的,所述预处理模块包括图像灰度单元和图像滤波单元;
所述图像灰度单元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进行灰度处理;
所述图像滤波单元采用中值滤波对灰度后的图像进行降噪以及平滑处理。
优选的,所述图像二值化处理模块采用阀值法将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车道线的全景影像系统的自动标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汉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17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