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轮机润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3885.7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7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明;梁晨;何彬;马正军;刘文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C7/06 | 分类号: | F02C7/06;F02C7/12;F02C7/1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7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轮机 润滑 系统 | ||
一种燃气轮机润滑系统,它涉及燃气轮机技术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润滑系统滑油消耗量高,系统运行不稳定,容易造成设备的磨损,安全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包括第一保护油滤、第一离心机、第二离心机、第二保护油滤、主传动箱、第三保护油滤、前传动箱、循环油箱、滑油冷却器、回油滤器、供油滤器、空气分离器、下传动箱、滑油附件、油气分离箱和第四保护油滤,滑油附件包括增压泵K泵、回油泵L泵、回油泵M泵、回油泵N泵、回油泵T泵和回油泵P泵。本发明用于燃气轮机润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轮机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润滑系统用于对燃气轮机提供合适的润滑油,以满足燃气轮机在正常工作时对润滑、冷却所需的滑油。燃气轮机在正常工作时轴承和齿轮等工作表面上需要供给润滑油,形成连续的油膜,带走由于摩擦和高温零件传来的热量,以维持零部件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然而现有的润滑系统滑油消耗量高,系统运行不稳定,容易造成设备的磨损,安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润滑系统滑油消耗量高,系统运行不稳定,容易造成设备的磨损,安全性差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燃气轮机润滑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轮机润滑系统包括第一保护油滤、第一离心机、第二离心机、第二保护油滤、主传动箱、第三保护油滤、前传动箱、循环油箱、滑油冷却器、第一滤器、第二滤器、空气分离器、下传动箱、滑油附件、油气分离箱和第四保护油滤,滑油附件包括增压泵K泵、回油泵L泵、回油泵M泵、回油泵N泵、回油泵T泵和回油泵P泵;
循环油箱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一油管的出口端与增压泵K泵的输入端连接,增压泵K泵的输出端与第二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油管的出口端与第二滤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滤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油管、第四油管、第五油管和第六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三油管的出口端与第一保护油滤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油管的出口端与第二保护油滤的输入端连接,第五油管的出口端与第三保护油滤的输入端连接,第六油管的出口端与第四保护油滤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保护油滤的输出端与燃气轮机轴承部件的滑油输入端连接,第二保护油滤的输出端与主传动箱的滑油输入端连接,第三保护油滤的输出端与主传动箱、高压压气机后机匣、低压涡轮支承环和动力涡轮支承环的滑油输入端连接,第四保护油滤的输出端与低压压气机前机匣和过渡段的滑油输入端连接,主传动箱的滑油输出端与下传动箱的滑油输入端连接;
低压压气机前机匣的滑油输出端与第七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七油管的出口端与油气分离箱的第一滑油输入端连接,过渡段的滑油输出端与第十六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十六油管的出口端与油气分离箱的第二滑油输入端连接,油气分离箱的滑油输出端与第八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八油管的出口端与回油泵N泵的输入端连接;
高压压气机后机匣和低压涡轮支承环的滑油输出端分别与下传动箱的滑油输入端连接,下传动箱的滑油输出端与第九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九油管的出口端与回油泵P泵的输入端连接;
动力涡轮支承环的滑油输出端与第十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十油管的出口端与回油泵L泵的输入端连接;
低压压气机前机匣、过渡段、高压压气机后机匣、低压涡轮支承环和动力涡轮支承环的油气混合物输出端与主传动箱的油气混合物输入端连接,主传动箱的油气混合物输出端与分别与第一离心机和第二离心机的油气混合物输入端连接,第一离心机的滑油输出端与第十一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十一油管的出口端与回油泵T泵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离心机的滑油输出端与第十二油管的入口端连接,第十二油管的出口端与回油泵M泵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离心机和第二离心机的气体输出端分别与气体排放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8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