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电驱动模块的液压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5100.6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1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郝庆军;陆中华;耿建涛;方伟;王加乐;陆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博易控车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333 | 代理人: | 潘甦昊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驱动 模块 液压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系统,涉及冷却和润滑技术领域,其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电驱动模块,包括油槽,具有双向流动的油泵,与所述油泵相接第一控制油路和第二控制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油路通过过滤器与油槽中的油液相接通,所述第二控制油路通过油冷器后分配油液至所述电驱动模块的相应元件,通过利用所述电驱动模块的电机控制油泵转动,能够在车辆全工况状态下实时对元件进行润滑和冷却;另外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节流阀流通面积、节流阀的压差和油液密度作为关联因素并配置相应的流量系数,能够对各元件的油液流量进行动态调节,提升润滑和冷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冷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兼具润滑和冷却车辆电驱动模块的液压系统,相应地,还涉及一种对于所述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呈加速渗透状态,电动化趋势也逐渐明确,电机、变速箱所集成的电驱动模块的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成为了产业链上的研究重点。
通常,车辆在电机将动力传递至变速箱后,变速箱在功率传递过程中,变速箱内部的齿轮啮合点、齿轮搅油及轴承运转均会产生一定的功率损失,导致变速箱整体油温或者壳体局部表面温度升高,为保证变速箱可靠运行,确保其最高运行温度在设计要求值以内,需要对功率损失点进行润滑冷却。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8626366A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变速器的包括三通电磁致动阀的冷却和润滑系统,该系统包括三通电磁致动阀,至少一个泵、第一流体回路和第二流体回路,其中第一流体回路用于将油液提供给自动变速器的第一子系统,第二流体回路用于将油液提供给自动变速器的第二子系统,二者通过三通电磁致动阀进行独立的比例流量控制,然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仅适用于传统的内燃机车辆,新能源车辆在前进和倒车中主要通过电机利用不同的转动方向驱动变速器工作,而传统的车辆则由发动机提供固定的转动方向,这就造成该方案无法适用于新能源车辆,这样会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倒车工况下泵需要停止工作,尤其使对于商用车而言,其经常处于复杂的工况,通常会面临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情况:a)频繁倒车;b)长距离倒车;c)车辆在长时间停止后起步倒车,此时电驱动模块的轴承和齿轮等会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润滑而磨损失效,对人员构成安全威胁。
德国专利DE102013222752.3公开了一种流体组件,其提出了具有第一输送方向和第二输送方向的流体泵,流体泵具有两个,每个控制相应的离合器组件,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仅仅能够实现离合器部件的冷却,而且其需要针对贮存器开设3个不同的吸油端口,这样会增加变速箱结构的复杂度,另外依据该系统的液压控制方式也将变得十分复杂,否则容易窜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针对新能源汽车实现全工况润滑冷却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电驱动模块的液压系统,通过利用电机驱动油泵动作,实现对车辆电驱动模块的强制润滑冷却,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前述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法。
一种液压系统,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电驱动模块,包括:用于收集油液的油槽;具有双向流动的油泵,所述油泵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油路的一端,第二端连接第二控制油路的一端,所述油泵通过所述电驱动模块的电机提供动力;在所述第一控制油路上具有过滤器,所述第一控制油路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油槽内;在所述第二控制油路上具有油冷器,所述第二控制油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驱动模块的元件相接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子泵,所述电子泵通过小电机提供驱动力;在所述第一控制油路位于所述油泵与所述过滤器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一接入点,在所述第二控制油路位于所述油泵与所述油冷器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二接入点,所述电子泵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之间,其中,在所述第二接入点与所述电子泵之间具有阀一,所述阀一限制所述油液回流至所述电子泵。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控制油路上与所述过滤器并接的阀二,所述阀二的一端接入所述第一接入点与所述过滤器之间,另一端接入所述过滤器与所述第一控制油路的末端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博易控车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凯博易控车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51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