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NA纳米技术与液相色谱联用的转录因子多通路检测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015149.2 申请日: 2020-01-07
公开(公告)号: CN111206074B 公开(公告)日: 2022-10-04
发明(设计)人: 周学敏;李昺之;陈月;严孝强;朱婉莹;王晶;卢巧云;洪俊丽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医科大学
主分类号: C12Q1/6844 分类号: C12Q1/6844
代理公司: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代理人: 尹慧晶
地址: 210029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dna 纳米技术 色谱 联用 转录 因子 通路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DNA纳米技术与液相色谱技术联用的转录因子多通路检测方法,该方法为:先用捕获有待测转录因子的探针修饰的磁珠捕获待测转录因子,将捕获的待测转录因子与对应掩蔽链序列结合,将待测转录因子的信号转化为核酸信号的释放;然后核酸信号在对应扩增模板、Bst 2.0 DNA聚合酶、Nt.BstNBI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触发多通路等温扩增,产生具有多种编码的寡核苷酸作为信号DNA;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信号DNA,得到待测转录因子的浓度。本发明检测方法过程简单,能够一次性同时检测多种待测转录因子,实现了多目标检测,在多通路检测中获得良好的检测结果,本发明检测方法方便、可靠地对不同保留行为的DNA报告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技术检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DNA纳米技术与液相色谱技术联用的转录因子多通路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是细胞中的一种调控蛋白,通过与基因中的DNA顺式作用元件结合,来启动和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研究指出,转录因子的非正常表达与活化,广泛的存在于人体的病理过程,这些病理过程包括癌症的产生与转移、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因此转录因子既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又可以成为临床治疗的靶点。然而,对TFs传统的检测技术通常为免疫印迹法、DNA足迹法、核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检测过程较为繁琐、效率低下,应用面窄,无法实现多目标检测的技术问题,导致TFs作为诊断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尚不成熟。综上所述,实现快速、灵敏、低成本、多重检测转录因子是现在的研究热点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DNA纳米技术与液相色谱技术联用的转录因子多通路检测方法。本发明检测方法过程简单,能够一次性同时检测多种待测转录因子,实现了多目标检测,在多通路检测中获得良好的检测结果,本发明检测方法方便、可靠地对不同保留行为的DNA报告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检测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DNA纳米技术与液相色谱技术联用的转录因子多通路检测方法,该方法为:先用捕获有待测转录因子的探针修饰的磁珠捕获待测转录因子,将捕获的待测转录因子与对应掩蔽链序列结合,将待测转录因子的信号转化为核酸信号的释放;然后核酸信号在对应扩增模板、Bst 2.0DNA聚合酶、Nt.BstNBI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触发多通路等温扩增,产生具有多种编码的寡核苷酸作为信号DNA;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信号DNA,得到待测转录因子的浓度。

所述待测转录因子为p50、p53、AP-1、MITF、c-Myc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掩蔽链信号转导:将捕获有待测转录因子的探针用柠檬酸缓冲液溶解至5μM,并加热至95℃,冷却至室温后,与磁珠进行孵育,得到捕获有待测转录因子的探针修饰的磁珠;用捕获有待测转录因子的探针修饰的磁珠捕获待测转录因子,并添加45nM待测转录因子对应的掩蔽链,孵育混匀,磁分离悬浮液,收集上清液;所述柠檬酸缓冲液的PH为7.4,待测转录因子对应的掩蔽链的添加量为100uL;

(2)等温扩增:将上述上清液与待测转录因子对应的扩增模板、Nt.BstNBI核酸内切酶、Bst 2.0DNA聚合酶、dNTPs混合物和1×恒温扩增缓冲液混合,在60℃下反应80-100分钟,然后再加热至85℃反应5-15分钟,终止后离心,保留上清液,得到具有多种编码寡核苷酸的信号DNA;其中,Nt.BstNBI核酸内切酶、Bst 2.0DNA聚合酶、dNTPs混合物和1×恒温扩增缓冲液体积均为10uL;

(3)HPLC分析:将上述得到的信号DNA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的条件为:流动相A为醋酸己铵溶液,固定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条件为:梯度从31%B开始,B以体积百分比匀速增加,在14分钟时到达33%B,15-20分钟为38%B,21-24分钟为41%B。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未经南京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51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