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涉水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96419.1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62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黄子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子涵 |
主分类号: | B60K28/10 | 分类号: | B60K28/10;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37279 济南克雷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祥明 |
地址: | 252000 山东省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 接线柱 螺母 本实用新型 空气过滤器 出气口 螺母夹 进气口 保护装置 体内 接线端子连接 汽车发动机 侧壁位置 铅锤方向 使用寿命 吸气道 上端 侧壁 涉水 电路 汽车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涉水保护装置,包括车载空气过滤器,所述车载空气过滤器包括进气口设置在上端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位置设有与汽车发动机的吸气道连接的出气口,在所述壳体的出气口下侧的侧壁上自上而下沿铅锤方向分别设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通过壳体内的第一螺母和壳体外的第二螺母夹持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第二接线柱通过壳体内的第三螺母和壳体外的第四螺母夹持安装在壳体上,位于所述壳体外的第一接线柱的端部和第二接线柱的端部分别与保护电路的接线端子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而且后期维护费用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涉水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现有的汽车一般没有涉水保护装置,申请号CN201721856489.8提供了一种汽车涉水保护系统,但结构庞杂,不便实施。
当行驶的汽车通过潮湿、泥泞路面或者水坑时,一旦汽车发动机经进气门进水熄火,若再次强行打火,往往造成发动机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时,有可能导致发动机报废,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常行驶在不同路况中的大中型客、货车而言,为提高涉水能力,发动机的进气装置一般采用顶置进气结构的方式,即将发动机的进气管由发动机进气门处一直向上延伸至车辆的顶部。这种结构设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动机进气道进水,但也因进气道过长,易导致进气阻力大和进气噪声高的新问题。而且,进气管的进气口设置在车体顶部,车辆高速行进中,也会导致部分杂质及灰尘通过进气管压入发动机内部,在燃烧室中的机油、燃油和高温的共同作用下往往造成大量积炭,久而久之,极大的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和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车辆涉水中,避免因发动机进水熄火再次发动车辆造成发动机损坏的技术问题,现提供一种汽车涉水保护装置,包括车载空气过滤器,所述车载空气过滤器包括进气口设置在上端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中上位置设有与汽车发动机的吸气道连接的出气口,在所述出气口上侧的壳体内部设置有滤芯,在所述壳体的出气口下侧的侧壁上自上而下沿铅锤方向分别设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上设有螺纹并穿入壳体内,通过壳体内的第一螺母和壳体外的第二螺母夹持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第二接线柱上设有螺纹并穿入壳体内,通过壳体内的第三螺母和壳体外的第四螺母夹持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第一接线柱位于壳体内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检测电极,所述第二接线柱位于壳体内的端部连接有第二检测电极,位于所述壳体外的第一接线柱的端部和第二接线柱的端部分别与保护电路的接线端子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电源E,所述电源E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阴极、电阻R1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VD1的负极、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阳极均与NPN三级管T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三级管的发射极与发光二极管VD2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VD2的正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通过接线端子与位于所述壳体外的第一接线柱的端部连接,所述NPN三级管T的基极通过接线端子与位于所述壳体外的第二接线柱的端部连接。NPN三级管T的集电极与电源E的负极共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芯为水平方向设置,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不锈钢网、第一海绵层、无纺布层和第二不锈钢网,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和第二不锈钢网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无纺布层设有褶边,所述褶边的剖面结构呈并排的“V”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之间设有第二海绵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子涵,未经黄子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964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控油门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载除烟系统及设有该系统的车辆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