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成型车身框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93719.7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67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蒋海林;朱红霞;熊建华;王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2D25/04 |
代理公司: | 11111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顾友<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4022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板 车身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 加强组件 上加强板 下加强板 一端连接 防撞板 前纵梁 热成型 上边梁 侧围 后门 前门 左右对称设置 车身骨架 传力路径 合理布局 后部碰撞 加强结构 加强纵梁 热成型件 乘员舱 后备箱 后纵梁 前地板 偏置 地板 侧面 对抗 汽车 优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成型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左右对称设置的加强组件,加强组件包括:设置在A柱上的A柱下加强板、设置在B柱上的B柱加强板、设置在前门内的前门防撞板、设置在后门内的后门防撞板、设置在后备箱底下的后纵梁、设置在前纵梁内的前纵梁内加强板以及设置在前地板上部的地板上加强纵梁,A柱下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有A柱上加强板,B柱加强板的上部设置有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且A柱上加强板的一端与侧围上边梁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成型车身框架结构,通过合理布局总体车身骨架的加强结构,优化乘员舱传力路径、提高结构强度,有效对抗在汽车正面、偏置、侧面、后部碰撞,减少热成型件使用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成型车身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人均保有量越来越多,碰撞安全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汽车的车身强度碰撞性能至关重要,车身框架是整个汽车的骨架,整车碰撞贡献率在60%以上,所以提高白车身的强度对碰撞安全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汽车正面、偏置、侧面、后部碰撞中,外部物侵入量和车身变形量是碰撞试验中评价车身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提升驾乘人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性,提高碰撞测试中的评价,通常的应对方案是在车身受力部位应用大量的高强度钢、甚至热成型零部件,以求增加整个乘员舱的强度。现有车身设计中,很多车型都大量使用了热成型工艺,但在结构布局、传力路径上的不合理,会存在使车身材料成本增加、车身自重增大等缺点,防撞效果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成型车身框架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使用大量的热成型件来加强车身骨架的强度时,由于,结构布局、传力路径上的不合理,导致在部分区域造成性能过剩,成本过高、防撞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一项或多项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成型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左右对称设置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设置在A柱上的A柱下加强板1、设置在B柱上的B柱加强板2、设置在前门内的前门防撞板3、设置在后门内的后门防撞板4、设置在后备箱底下的后纵梁5、设置在前纵梁内的前纵梁内加强板7以及设置在前地板上部的地板上加强纵梁8,所述A柱下加强板1的一端连接有A柱上加强板6,所述B 柱加强板2的上部设置有侧围上边梁加强板9,且所述A柱上加强板6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上边梁加强板9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A柱下加强板上设置有前门上铰链孔、前门下铰链孔和第一补丁板,所述第一补丁板设置在所述前门上铰链孔和所述前门下铰链孔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B柱加强板上设置有后门上铰链孔、后门下铰链孔和第二补丁板,所述第二补丁板设置在所述后门上铰链孔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前门防撞板在所述前门内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贯穿式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门防撞板在所述后门内的上部横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纵梁包括高强度区和低强度区,所述高强度区设置在所述后纵梁的前3/4区域,所述低强度区设置在所述后纵梁的后1/4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A柱上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三补丁板,所述第三补丁板设置在靠近所述A柱下加强板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内加强板和所述地板上加强纵梁相互扣合,形成盒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热成型车身框架结构还包括门槛边梁加强板,所述门槛边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以及所述B柱加强板连接,且所述门槛边梁加强板、所述A柱下加强板、所述A柱上加强板、所述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以及所述B柱加强板连接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补丁板上设置有电泳孔和定位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未经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937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